认识论的特征:一些思考
前面叙述的与知识的形式和结构有关的两方面的研究,无非是说明认识论的特征与学术界次层文化间的关系。在这些问题的分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章的分析所依据的小规模研究需要扩充,不仅要把过去所研究的六个学科中的各学科学者的取样加以扩大和多样化,还要更全面地搜寻相关资料来扩大研究范围,可能的话,还需要增加被调查学科的门类。但是,其他补充性研究,对扩大一个被人忽视但又具有潜在意义的研究领域,也是有价值的。以下三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对知识的形式与结构还要增加其他分类方法。随着对更丰富的资料进行更精确的分析,甚至完全有必要用其他分类方法来替代现有方法。即使未发展到这一步,两大类知识的关系也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我的感觉是这两大类知识并不完全一致,尽管大量可量化的知识是累积性的,而大量定性知识是非累积性的(有一些明显的例外需要指出,工程学领域是定量化而非累积性的,而判例法学则是既定性而又累积性的)。
第二,学科间的学术上的迁移模式,完全可以用认识论特点中的“连续性”或“非连续性”来说明。在我那个120人左右的小规模取样中,有10人左右在职业生涯中改变了学科专业。虽然这还不足以使我们下判断,但这些例子足以使人们提出一些假说:一种相当普遍的模式似乎是从定量化、累积性领域向非定量化、非累积性领域转移。相反方向的转移现象和同类知识领域的转移则都比较少(个人地位似乎也是一个因素,不成功者和获极大成功者的转移多于本专业中间层次的人的转移)。
再者,在本学科中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转移,或者初步挑选一个特定的领域,又会引起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科似乎都有一个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从硬知识到软知识的范围,因此在原则上大多数学者都应能找到一个适合于本人个性特点的位置。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证据虽然是间接的,但大体上是证实性的。
在用了这么多篇幅研究作为分析单位的学科概念之后,现在我应该正确地观察一下我自己的研究结果,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共同的地理特点——有高原、平原,有人口稀少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各种地理特点都会影响处于此环境中人的生活方式。同样,每一个学科也都有与其他学科共同的特点(虽然在结构上并不完全一致),这些认识论方面的特点制约着在任何环境中工作的学者们的文化。然而,这种共性,就像各国山里人和平原人、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中的共性一样,无法越过而只能补充不同的基本群体中的文化差异。民族还是民族,学科仍为学科——这是因为它们的联结非常强有力,足以容纳相当大的内在差异的存在。正确的文化分析应该允许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