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结合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对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中的功能,找准新形势下的定位,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基本任务。当前,信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最具决定意义因素,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种综合能力”,并采用了元素养、元认知等全新理念,为新时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在这一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如何围绕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新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思路,创新实践模式,是每个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和分析高校学科竞争力的现状,识别出具有科研优势、发展潜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学科或者高水平学者,是学校管理层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基于海量的科研文献资源,通过构建全面合理的多维度分析评价体系,全面揭示学科、科研团队或人员的学术表现、定位、优势和发展态势,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支持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可依托专业的专利分析数据库,对高校的专利数据进行整理、盘点、总结、分析和挖掘,帮助高校全面把握专利布局的基本情况,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启示。

本书全面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内容,旨在为从事类似工作的高校图书馆馆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共11章,主要包含5个部分的内容:第1章主要概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的概念、模式和方法,第2章主要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第3章和第4章主要介绍了科研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第5章和第6章主要介绍了科技情报挖掘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第7章至第11章主要介绍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和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方法案例。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设计了相对全面的内容框架,深入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科研评价、科技情报挖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几个主要工作如何精准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与转移转化等重点需求,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2)文字清晰简练,既有纯理论方法和工具的介绍,也引入了工作中的实践案例,例如在第4章科研评价部分,引入了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学科学术表现分析与评价、高水平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共三个案例,分别从学科评价、机构评价与人才评价三个维度介绍如何将科学计量学理论应用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和人才评价工作中,相关案例可以为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具有实用性。

(3)内容广泛参考了其他同类专著、高校图书馆工作案例、数据库官方资料等权威信息源,介绍了最新版本的信息分析工具功能等,同时也参考了大量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和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学科服务相关研究成果。例如在第3章,系统梳理了国外的科研评价政策,对相关科研评价方法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结合我国科技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议和参考。

本书编者长期从事信息检索课教学、科技情报分析、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由舒予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框架设计和最后的审稿、统稿工作,雷琴、胡静、魏丽敏、王丽华参与策划和编写。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舒予:第1章,第3章3.1~3.5小节,第4章。

雷琴:第11章11.1~11.4小节。

胡静:第3章3.7小节,第5章,第6章。

魏丽敏:第7章,第8章,第11章11.5小节。

王丽华:第2章,第3章3.6小节,第9章,第10章。

本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时序动态视角下基于密度算子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跨学科评价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20XJC870002)的成果。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加之编者水平有限,因此本书可能还存在不成熟的观点和疏漏,恳请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