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引文分析的基本特点

5.2.2 引文分析的基本特点

科学文献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的累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的统一性原则及多个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这样作为科学知识的记录和科研成果直接反映的科学文献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用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用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引证活动是引证动机的外在表现。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毫不相干的文献。文献引证的动机有多方面。温斯托克(Weinstock)认为,文献引证的原因有十几种之多,包括对开拓者表达尊重、对有关著者给予肯定、验证其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提供背景材料、对自己或别人的著作予以更正、评价以前的著作、为自己的论点寻求充分的论证、提供研究者现有的著作、对很少被引用或未被引证的文献提供向导、验证数据及物理常数、核查原始资料中某个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讨论过、核查原始资料或其他著作中起因人物的某个概念或名词、否定他人的著作或观点、对他人的优先权提出异议等。这些对于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而言都属于正常的引证动机。其引发的引证行为构成了科学知识形成、积累、升华过程的一部分。正常的引证行为会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反映科学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从所划分出的引用机理类型可以看出,文献的相互引用是由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决定的。科学学的研究表明,科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继承性。任何新的科学或新的技术,都是在原有科学或技术的基础上分化、衍生出来的,都是对原有科学或技术的发展。科技文献是科技成果的反映和记录。新文献反映和记录的新的科研成果是建立在过去所发表文献记录和反映旧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有文献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人类知识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并得以积累,形成今天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所依仗的就是文献,即旧文献对新文献是要发生知识转移的。对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文献利用规律和科技工作者信息交流渠道的研究表明,科技工作者得以创造新的科研成果的知识基础主要来源于其他文献。将那些对自己的文献发生了知识转移的文献列为参考文献,是现代各国关于著作权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的,也是科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文献之间的这种引用关系是文献与文献之间知识转移的遗迹,这就是引文分析方法得以建立的文献学基础。

然而由于人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使得论文著者的引用行为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并非所有引文都按规范的标准来引用。如:转引,即对自己未经亲自查阅过的文献而从他人论文的引文中加以引用;崇引,即不从真实需要出发,仅仅为了让他人感觉自己的文章水平高而盲目引用一些对自己研究工作并无实际重要性的权威专家作品,或故意使用一些不恰当却很流行的术语;别有用心的自引,著者正确地引用自己的文献可以表明研究工作的延续性,但有些著者却故意引用自己已发表的与著文关联不大或根本不相关的论文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主观性的漏引,即著者实际上引用了某篇文献,却在自己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意不列出;还有些著者故意引用多种语言的文献,或者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一些文章中并没有引用过的文献。这些现象虽然都是人的道德问题而不是引文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但它们的存在会使引文分析的结果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索恩(Thorne)列出了19种不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乱引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为阿谀某人而引证,为相互吹捧而带有偏见的引证,以自诩为目的的引证,为支持某一学术研究派别利益的不正当引证,迫于权威压力的引证,迎合编辑偏爱,寻求经济资助,反映行业不合,多余引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