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学科服务的背景及其意义
学科服务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当前,网络资源呈指数级增长,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冲击着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伴随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和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OCLC发布的“用户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报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结论: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于是,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为科研教学提供更加主动、更深层次的学科化、知识化服务,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学科服务是在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面对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变化采取的一项新举措,是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能够适应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第一,网络出版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成为新兴学术交流的核心特征,在此形势下,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不再是自己的资源,而是面向用户需要和用户过程的深层次服务能力,学科服务则可以在学术交流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和获取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同时,面对海量的信息,用户又希望从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及时得到解决问题所需的专业帮助,学科服务能够充分综合学科馆员在信息检索和专业情报分析的优势,直接提供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专题情报服务。第三,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用户信息需求和阅读行为发生了巨大改变,获取和使用数字化信息已经成为用户在教学科研中的基本要求和习惯,庞大的信息资源和繁忙的科研任务,使用户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随着科学的发展,跨国家、跨地区、跨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科服务则能够在学科信息资源的选择、组织、过滤、整理、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效、高质、高效的信息检索以及获取、分析服务。
(2)学科服务能够帮助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增强竞争力。学科服务不仅依托图书馆和院系实体,要求主动深入院系为用户提供专业咨询和辅导,还主动融入虚拟社区中,与网络上的用户紧密互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渗透到用户科研教学的方方面面,将图书馆泛在化。这对于改变图书馆形象、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同时,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图书馆馆藏和资源结构,推动学科馆员主动进行在职培训,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学科服务突破了传统的基于图书馆管理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使高校图书馆真正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中,使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得以较为充分的揭示和有效的利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撑,逐渐在大学图书馆中成为主导的服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