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学科馆员制度

1.1.1 学科馆员制度

1.学科馆员的源起和概念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服务是图书馆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它以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具有特定学科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馆藏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和较高的信息检索素质的图书馆高级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建立对口的学科服务,为这一学科的用户提供更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国内外对学科馆员的称谓较多,国外有称作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也有称作学科书目员或学科书志馆员(bibliographer)或领域书志馆员(subject bibliographer)、领域书志馆员(area bibliographer)、领域专家(area specialist)和学科领域专家(subject area specialists)、专业专家(professional specialist)、参考书志馆员(reference bibliographer)、院系馆员(faculty librarian)、(院系)联络馆员[(faculty)liaison librarian]、图书馆联络馆员(library liaison)、学术联络馆员(academic liaison)等。具体到单一图书馆,往往又称作某学科馆员,如科学馆员(science librarian)、法律馆员(law librarian)、社会科学书志馆员(social science bibliographer)等。而国内大多数图书馆所称的学科馆员一词则是从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翻译而来的,也有称为学科联系人、学科联络员或学科馆长等。

对于学科馆员概念的准确定义,国内外并无公认统一的描述:

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业训练并拥有丰富学科知识,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

图书情报学在线词典(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ODLIS)将学科馆员定义为以专业知识和经验用于选择专业资料,并对用户提供某主题领域或学术专业(或学科分支)的书目指示和参考服务的图书馆员。在大学图书馆中学科馆员通常还持有学科领域的第二硕士学位。他们也可以叫作主题分析馆员。

国外有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指的是图书馆馆员中针对某一专业领域学科承担开发图书馆技术或参考服务的馆员,也有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一种知识工作者,是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学科或专题的书志学专家,熟悉该领域书目的组织与分布,能运用他们的学识专长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2.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

在美国,1940年以前只有哈佛大学等极少数大学图书馆聘用了学科书志馆员,负责为某个学科建立独立馆藏。目前普遍的共识是,美国学术型图书馆大规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并设立学科馆员岗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为了解陌生的太平洋岛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外的信息和文化,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评议等领域的专家聚集起来解决信息危机的问题,从而逐渐产生了区域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在图书馆建立了区域问题研究馆藏。伊利诺斯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先后投入大量经费从事区域馆藏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熟悉学科专业知识、通晓各国评议的学科专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之后随着研究项目的顺利发展,区域问题参考馆员(area bibliographer)逐渐演变为学科馆员,这便形成了早期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强调学科书志馆员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始聘用学科馆员,到1960年美国大部分大学图书馆均已设有学科书志馆员。

在英国,1940年前后伦敦大学学院首先出现了学科书志馆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地区性学院不断提升为大学,学科馆员制度也得以不断发展。1964年,高等教育帕里协会建议所有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都聘用学科馆员,到了1975年已有20个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此项制度。

在国内,学科馆员制度起始于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设立聘请了院系图情专家,在国内大学率先建立了由学科馆员与院系图情专家相结合的、面向学科的图书馆服务。1999年东南大学进行学科馆员试点。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试行学科馆员制度。2001年4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同年6月武汉大学开始按学科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到2002年,建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开始增多,其中包括江苏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进入2003年,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由少数高校试点发展到推广实施。200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式推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采用“学科咨询馆员—图情咨询教授”服务模式,并在2004年6月正式确定了学科馆员岗位。截至2005年12月,全国共有40所院校设立了学科馆员或学科联络员,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4年试行学科馆员制度,从资源建设部、信息服务部门选出10名馆员为兼职学科馆员,其主要负责联络和培训工作。从2006年至今,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进入成熟发展的时期,设立学科馆员的高校迅速增加,并且更加看重深化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服务模式。

3.学科馆员的职责

对于学科馆员的职责,国内外不同的图书馆会因其所属机构性质、服务对象层次、馆藏资源状况、人员结构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学科馆员的职责设置都是以“CRIO(Collection、Reference、Instruction、Outreach)”为基本框架的,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职责的概括,借用CRIO的分析框架,可以将学科馆员的职责表述为:

(1)馆藏资源建设。由学科馆员负责所对应学科的馆藏建设与发展,是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最初的制度延续下来的,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科馆员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在图书馆为每个学科或院系设立的资源建设经费额度下,学科馆员要根据其所负责的学科的发展和需求,做出选购资源的决策,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为该学科建立独立、完整和具有特色的学科馆藏。国内学者胡琳便指出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与教师、学生利益的最大交集所在,同时也是学科馆员与教师交流的最佳话题,学科馆员可以借助馆藏资源建设在短期内打开局面赢得教师信任,学科馆员的其他职责也均是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向资源利用中的各种相关问题等深层次服务进行拓展的,因此馆藏资源建设应当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是整个制度是否真正能够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

(2)参考咨询。除了馆藏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也是学科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一般都承担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并且相应的咨询工作往往是与学科相关的深度咨询服务,用户的咨询通常来自参考咨询台或者由虚拟参考咨询协调者转来的有关学科研究方面的咨询、通过网络提交的学科咨询、学科用户直接发来的邮件咨询以及学科用户预约的面对面深度学科研究咨询等。在学科馆员承担的参考咨询服务中,除了解答问题,还包括编写针对整个学科比较宏观的研究指南或者针对该学科中某一研究专题、针对某一具体研究方向比较微观的研究指南,例如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曾受某城市规划委员会委托,每周定期为其提供国内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方面的媒体信息报道。

(3)用户教育。一般情况下,学科馆员承担的用户教育有两种:一是走进院系或课题组,面向对应学科的师生,提供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指导和培训,包括介绍图书馆各种载体的资源和服务项目;二是针对某一老师的某门课程,应老师邀约来到专业课的教学课堂,与专业课老师紧密配合,按照授课内容中涉及文献信息相关的问题,即开展“课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

(4)院系联系人。学科馆员作为院系师生(信息需求方)和图书馆(信息源方)之间的桥梁,需要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例如与对口院系保持联系,征求其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如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向对口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及时通报图书馆的最新资源、服务项目和重要活动,对各院系的学科分馆或图书资料室的文献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例如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科研成果展览等,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

学科馆员的职责由最初主要的馆藏建设,到学科联系,再到近年来强化与专业课教学紧密合作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实际上已经走过了一条从以文献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从以资源为中心到资源与服务并重,进而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发展轨迹。初景利将学科馆员称为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并形象地将其比作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和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而随着出版业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学术交流虚拟化的发展,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越来越大。过去,图书馆的活动更多的是关注学术产品,而现在更为关注促进交流、沟通并支持学术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与院系沟通、交流能力的学科馆员,可以在其中承担核心的功能。在上述背景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职责重新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十项职责的描述框架,包括参与学校层面的活动、内容/馆藏发展与管理、支持教学与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仓储与数字化工具、参考/帮助服务、扩展/延伸到学术群体之间、为增加基金资助提供服务、展览与事务规划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