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各ESI学科的学术绩效评价

4.2.4 各ESI学科的学术绩效评价

由于不同学科在研究规模和引用参考文献上的差异,论文数量、被引次数等指标往往不具备可比性,因此造成了各个学科无法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实现不同学科之间有效的横向对比,本案例引入多个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对该高校的SCI来源期刊论文在各个ESI学科上的学术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分别计算该高校21个ESI学科的AI、AAI、MNCS和PRS指标值,见表4-5。

表4-5 各ESI学科的AI、AAI、MNCS和PRS指标值

续表4-5

从表4-5可知,该高校的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7个ESI学科的AI指标值大于1,说明这7个学科在整体上的研究产出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材料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5个ESI学科的AAI值大于1,说明这5个学科在整体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数学4个学科的AI指标值与AAI指标值差别较大,主要体现为产出相对较高但是影响力相对较低,说明这4个学科在保持目前产出状态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研究的质量。

从表4-5可知,经济与商业、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的MNCS指标值大于1,说明这12个学科的篇均被引次数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质量。进一步地可以发现,一些学科MNCS指标值与PRS指标值的排序存在着差异,以药理学与毒理学、地球科学这2个学科为例,2个学科在6个百分位区间的分布如图4-4所示。

图4-4 药理学与毒理学、地球科学2个ESI学科在各百分位区间的论文比例

从图4-4可知,药理学与毒理学在前0.1%这个百分位区间的论文比例高于地球科学学科,这说明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拥有的高被引论文多于地球科学学科,并且这一部分高被引论文拉高了该学科的篇均被引次数,使得该学科的MNCS值高于地球科学学科。但是在其他4个百分位区间即0.1%~50%这一部分的论文比例却低于地球科学学科,即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因此PRS指标值低于地球科学学科,即整体的学术影响力表现不如地球科学学科。由此可见,MNCS指标值受高被引论文区域的表现影响较大,而PRS指标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科学术影响力的整体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