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社会网络分析法基本概述

5.3.1 社会网络分析法基本概述

社会网络相关概念及核心理论最早于1908年由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社会网络是指一群特定人之间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关系以及通过物质环境和文化共享而结成的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属于一种关系网,是人所特有的。社会网络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网络研究,是当前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热点。社会网络的三大核心理论包括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联结理论。

1.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理论是由美国学者Burt在1992年提出的,来源于Granovetter关于联结强弱重要性的假设。Burt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无洞的结构”,即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且有直接联系。这种无洞的社会网络结构存在于社会网络规模较小、主体不多的情况。另外一种是结构洞形式,即形成的社会网络中有些个体与个体之间直接联系,但是也存在部分个体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必须通过第三者联系,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上看就像出现了洞穴,这就是著名的结构洞理论。结构洞理论可以看作对强弱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而且Burt认为社会资本伴随行动主体的中介机会而产生。主体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具有的社会资本越多。

2.强弱关系理论

Granovetter提出了著名的强弱关系假设,并依据形成社会网络主体的互动次数、感情关系、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将社会网络上的主体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类型。对于这种划分方法,部分学者存在异议。然而在当前的应用中强弱关系仍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社会网络主体形成的节点是依靠它们之间的联结产生联系和作用,联结关系是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分析单位。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转移的过程中,依靠强联结和弱联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主要发生在特征相似的网络主体之间,它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属性和特征,为了某个特征和属性产生一定的联结。拥有相同特征和属性的网络主体,往往拥有的资源很相似和相近,它们之间的资源交互和交流就容易显得多余和浪费。强关系上的两个网络主体往往比较信任和稳定,适宜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能够传递比较高质量的隐性知识。利用强关系容易形成小群体和资源交互的壁垒。弱关系主要由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网络主体形成,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同点,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关系,适合社会网络中资源的交互和转移。弱关系能够刺激和激发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互和转移。

3.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提出的,后来人们对于这个理论不断地完善和改进。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社会网络中,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如果主体加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越复杂,它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越雄厚,提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就越强。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越雄厚,其在所形成的网络中起到的作用越强大,中心性就越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主体的社会资本可以自己占据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李梦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网络三大假设,并且指出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与网络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网络属性的异质性呈正相关性,与网络关系力量呈负相关性,社会资源嵌于社会网络之中,并可以以社会网络为媒体来间接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