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新视野与中国梦研究》简介
《唯物史观新视野与中国梦研究》这本书是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创作的,《唯物史观新视野与中国梦研究》共有119章节
1
扉页
...
2
目录
...
3
编委会
主任:吴晓明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吕会霖 孙承叔 许宏海 吴晓明 吴德勤 李家珉 陈新汉 胡振平 贺善侃 高惠珠(女) 黄力之 黄斐华...
4
序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包含极其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真正把握唯物史观,今天特别有必要加以强调的两个方面是:第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
5
导言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中国梦”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思想理论界也纷纷对于此进行了解释。这是十分令人可喜的现象。然而,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梦,必须对它从哲学高度...
6
一、“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什么是梦?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袁隆平常年专心于杂交水稻研究,他就做过一个好梦,梦见“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
7
(一)从历史深处走来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习近平带领刚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就在这时,他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中国梦”。 众所周知,国...
8
(二)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梦”
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和复兴上所走的路程十分漫长和坎坷。从林则徐、魏源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首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1]到洋务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激起一千...
9
(三)民族复兴的旗帜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它是由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而开始发生的。然而百多年的历史又逐步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过去取得民族独立是这样,...
10
二、唯物史观新视野中的“中国梦”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站在当今世界来考察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就应当有新的时代高度、新的理论视野。这里所说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进步,而是要意识到,我们正在进...
11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了历史观和哲学观上的巨大飞跃,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点是今天有些常识的学者都公认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个发...
12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
自从毛泽东在1936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后,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坚持着这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它根源于中...
13
(三)“中国梦”和理想三要素
从中国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唯物史观视野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梦,虽然是中国人理想的通俗表达,但是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分析解说,则包...
14
三、“中国梦”和“三自信”
让广大干部和群众能够从愿望和感情上赞同中国梦是重要的,但是真正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还是离不开科学的认识,特别是理论,对于执政党和执政党的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在党的...
15
(一)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有着...
16
(二)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说,理论十分重要,因为理论的成熟就意味着对于对象的规律性的把握。我们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实践和认识的道路,到现在,已经可以说中国特...
17
(三)理论自信是“三自信”的核心
“三自信”虽然分别针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这三者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各个侧面,有着统...
18
第一章 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梦”
由于在马克思文本中,我们无法找到作为独立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这就使我们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之间存在着何种内在联系的问题...
19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其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旨在通过对社会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剖析,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
20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及体系
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探讨中,各种看法纷杂、观点相殊,甚至迥异。这些研究主要是以零散的形式就社会形态的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某一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而缺...
21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诠释及启示
基于上述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总体性把握,并结合马克思身后一个半世纪世界历史与社会发展态势的现实,我们可以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作出如下的当代诠释: 人类社会如果...
22
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
不论“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说”观点孰是孰非。它们都面临这样的拷问: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处在“五形态论”的第几个形态?“三形态说”的什么时期?探讨中国现代...
23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性质
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涉猎东方(非欧美地区的国家)社会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在《1857—185...
24
(二)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实
社会发展道路,从总的方面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
25
(三)中国社会发展路径的不可超越性与可超越性
如果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话,那么,这种跨越也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的跨越,单就资本主义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和商品...
26
三、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正确定位和实现“中国梦”的主旨
一般来说,人们把梦想是看成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并将其看作克服艰难、走向幸福与和谐人生的一个动力。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
27
(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对于如何定位现实社会主义,不能凭空想象,而应该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现实。无论是“三形态论”,还是“五形态论”,都在社会形态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8
(二)“中国梦”的主旨就是探寻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他的中国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在...
29
(三)“中国梦”的实现将为人类社会创造现代化的新模式
资本主义的确是世界现代化历史实践最先采取的现代化历史路径,但是这不等于说资本主义是世界现代化的唯一实现途径,更不等于说现代化就等同于资本主义实践方式或社会形态。...
30
第二章 历史选择理论和“中国梦”
以唯物史观新视野探讨“中国梦”的实现之路,将有益于推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能忽略在问题表达中的批判性反思方式,需要延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