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梦”
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和复兴上所走的路程十分漫长和坎坷。从林则徐、魏源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首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1]到洋务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激起一千三百多举人“公车上书”、康梁戊戌变法到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从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演出一场称帝的丑剧,还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国运动⋯⋯“中国向何处去?”是困扰着中国人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是弄清病根。通过80多年探索,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步懂得了中国落后的病根,不只是器物,也不只是制度,更深刻的病根在文化,中国的出路在于广大民众的觉醒,在于一场由下至上的根本性的变革,于是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新探索。
中国共产党与过去的改良派、革命派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于代表着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它真正把基层群众动员了起来。但是,中国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还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是它还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找到中国自己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惨痛的教训而得到的认识。至此,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中西古今”之争,才算有了点眉目。复古不行,全盘照搬西方也不行,必须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形成自己的新文化,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弄懂了这个道理,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带领人民推翻了长期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又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站立起来了。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下的沉痛教训。中国要真正摆脱被人欺侮的局面,还必须强大起来,更何况摆脱贫穷落后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的渴望和要求。然而,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同样经历着许多曲折。“中西古今”之争,器物、制度和文化关系问题,依然贯穿其中。虽然毛泽东曾提出了不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正确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的冷战形势和对于国内主要矛盾问题的错误判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定势下,犯了不少“左”的错误,特别是夸大了精神的反作用,在“左”的错误思想的支配下,犯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错误和挫折教训了中国共产党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拨乱反正,开始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而且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其旗帜和主要目标。毫无疑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历史性地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又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首超10万亿美元。中国发展的速度不仅让世界为之震惊,而且中国广大人民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尽管人们对于现实的中国有许多不满和抱怨,但是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日益富足的生活已经使得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国力的飞速增长。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12]
中华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出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在前三十年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接受了经验教训,在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新路。由于这条新路是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实际出发的,即我们认定自己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框架,大胆地把市场经济拿来为社会主义所用;我们又科学地判定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改变了原来一切立足于战争的思维模式,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坚持开放,在参与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我国发展的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对内和对外“两个开放”[13]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国内外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井喷式的效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已经初步展现出它的威力,但并不表明就已经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相反,它是在不断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的,也必须在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大量问题中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交融和升华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本来是和西方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它拿来了,但绝非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把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在发挥其刺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正面作用的同时,努力抵制和减轻其负面效应。即便如此,由于这是一个从来未曾有过的新的体制,其建立需要有一个摸索过程和理性建构的过程;也由于我们对于市场机制正面和负面效应认识不足,社会上对于市场既有疑惑又有迷信,争议十分激烈;更由于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余毒还在泛起,加上开放的形势下,各种思潮的涌入和腐蚀,它们会与市场机制刺激起的贪欲相结合,造成一些人,特别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干部私欲膨胀,或者利用体制上的不健全,或者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坑害国家、鱼肉百姓、破坏生态以谋取不义之财和不当的利益,这就使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很大,另一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很多,甚至很尖锐,尤其是利益格局多元化,既得利益集团在形成。而要缓解和解决诸多矛盾的关键则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全面深化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接受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文革”的惨痛教训后,形成的共识。中国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步,来之不易,不能再折腾了,再折腾就会使得中华民族的复兴功亏一篑。更何况,今天的许多问题是要靠进一步的建设、发展来解决。没有进一步的建设、发展,一切都是空的。这里说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是基础,但是绝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上的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也并不只是器物层面的,它还包括了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而制度和文化往往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深刻和长远,并且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全面深化改革则是解决诸多矛盾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治本之策,如同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一样。
与过去三十多年有所不同的则是,当今的改革开放更要注重顶层设计,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更加具有综合性,它固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但更需要发挥中央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入的改革必将更多地牵动着固有的利益格局,难度更大,不仅需要自下而上,更需要自上而下大力推行。打破这些年形成的固有的利益格局藩篱,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靠全党和广大民众的团结一致,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形成共识,则是思想上的前提。尤其是当前利益格局多元化,受到各种思潮影响,人们思想又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广大人民、为中华民族谋利益的党,党的优良传统,就是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已经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趋向成熟,它们已经展示出巨大的令人信服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子孙经历过近代以来的痛苦,民族复兴已经成为有识之士铭记在心的夙愿。
以中国梦这样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唤醒民族的记忆,形成亿万中华儿女的共识,非常有利于抛弃前嫌和个人的利益得失,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