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理想三要素
从中国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唯物史观视野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梦,虽然是中国人理想的通俗表达,但是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分析解说,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里要追溯到冯契先生对理想所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文革”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讲哲学的基本问题,讲世界图景,讲认识论、辩证法,讲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但往往强调客观规律性,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因此,不仅不讲价值问题,甚至把哲学价值论看作是资产阶级的学说,对于理想问题也往往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讨论,缺乏从哲学高度的分析性研究。而冯契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中西哲学史的深入研究,通过对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犯的“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的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说三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0年他给研究生讲课时就提出“马克思哲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同时也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阐明和逻辑论证。”他把理想与人格、人的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而人格是理想的客观化身。”[15]这里说的理想是广义的,包括革命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艺术理想、建筑师的设计、人类改造自然的蓝图等。他认为,“作为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尤其要给人构想出人类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而决不能是干巴巴、冷冰冰的。”[16]他指出,“科学理想包含有以下要素:第一,它反映了现实发展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如果不反映客观规律提供的可能性,和客观规律相违背,那就是空想,不是真正的理想。第二,一个真实的理想体现人的要求、意志、目的,它为人的行动提供动力。在人的行动中,理想鼓舞人们前进,目的作为法则贯彻于其中。第三,一个真实的理想总是这样那样地形象化。一般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寓于具体的形象,具有了感性的特征,而且往往或多或少灌注了人的感情。”他还指出:“总的来说,人的认识、意志、感情综合地体现于理想之中,因此,我们说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也可以说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主观体现。理想得到了实现,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7]在分别分析了各类理想之后,他还指出:“当然,马克思主义理想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也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有前进,也有后退。理想是现实的发展趋势的反映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所以它归根到底是受现实的人和环境的制约的。”[18]
仅从上面引述的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冯契已经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站在马、中、西相结合的高度,跨越了真、善、美三大领域,分析了理想这一复杂的问题,不仅还原并且拓展了马克思原初相关的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的社会实践的引入而实现了一场哲学革命的,而这场哲学革命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虽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曾阐述过自己的哲学思想,但由于后来革命斗争的需要而着重于《资本论》的研究,对于哲学虽然也想作个全面的阐述,但最终没有时间去做。然而,社会实践的引入从根本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应当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是真理问题和价值问题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因为实践是知、情、意统一的人的实践,是人为着满足自身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的物质性的活动,不仅有个认识问题,而且有着自己的愿望、要求、情感乃至需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等等;实践也是社会的实践,每个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而从事实践活动,他的知、情、意无不打上自己那个时代、阶级阶层和环境的烙印。而贯穿于实践之中的则是人根据自己的要求愿望和对于客观规律性的把握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对于实践前景的想象,即目的、理想(最初也许就只是一种愿望乃至空想的东西)。实践,就是这种主观的目的、理想的对象化的过程。这是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人要通过实践活动更为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世界,求得对于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真理性的认识,即求真的过程;与此同时,这又是主体的愿望要求化为现实的过程,是改造世界,使之更加合乎自己的要求,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即求善的过程;而在这个对象化的过程中,又渗透着对于美的追求和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美的享受。人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的,而认识世界根本上又是为着改造世界,也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世界,并且有着强烈的意志和愿望去为之奋斗,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目的贯穿于实践的始终,就表明了理想问题的重要性,表明了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所以,马克思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9]。他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20]。他还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21]
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中国梦,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共同的梦,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侮到极点后激起的共同的愿望,它寄托着中国人国仇家恨的全部情感,十分悲壮、异常强烈,而且贯穿于中国人民近代、现代及当代为中华振兴的长期斗争实践中。这个梦虽然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并且一直鼓舞着中国的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但是真正变成科学的理想,还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因为它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热情和牺牲精神,还要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了解,对中国特殊的革命规律、建设规律有深入的把握。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中国人自身实践的探索,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如今,我们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条被实践证明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梦与之相契合,已经成为科学的理想,即具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这就特别需要充分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知识、智慧、情感、愿望和坚强的意志,在中国梦旗帜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不移地沿着已经探明的道路,同心同德,实干兴邦,共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而其中关节之点,就是真正让中国梦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内心的追求。这就要使广大民众体会到自己和国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好,民族好,事业好,自己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加出彩的人生;体会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心,大胆创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国家和自己的前途所在,并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从而情有所系。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的:“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2]。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历史教育的作用。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了,年轻一代未曾经历过过去的苦难,即使一些中年人也只是从传统的教育中得到了一些历史的知识,如何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牢记过去受人欺侮的教训,把自身与民族复兴的大业紧密联系起来,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人民,这是一个需要做大量工作予以破解的难题。如果没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那是不会真正为着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大的贡献乃至牺牲的。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股历史虚无主义逆流恰恰就是要利用人们对于历史的不甚了解而大做文章,他们或者公开造谣,或者抓住个别细节加以夸大,否定历史的整体和历史的真实,从而搞乱人们思想。我们则应当加强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以生动感人的事实和史实打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心,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树立民族的正气。这些就是习近平说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3]。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够汇集起13亿人民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7页。
[11] 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105、281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275页。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15]《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16]《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17]《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18]《冯契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2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2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23]人民网,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