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他国梦的价值比较

(四)“中国梦”与他国梦的价值比较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中国梦、美国梦和欧洲梦等不同国别或地区的梦想彼此攸关又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梦与美国梦世界观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地球空间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不论国别、不论种族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说道:“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这代表了中国人基于整体性思维的世界观。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决定了中国梦强调世界的和谐性和一体性。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两级对立的思维特征。学者哈罗德·伊罗生曾说:“美国人经常被刻板地视为是易于以黑白两色、以有争议的绝对性处理问题的人。”[7]美国人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特征,决定了美国的世界观,即美国人认为世界是对立的、分裂的、冲突的,而不是和谐统一的。美国人的这种世界观又决定了美国梦的扩张性和征服性,也决定了美国梦的使命之一是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霸权。

第二,中国梦与美国梦价值观不同。上述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着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梦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的是,在关注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实行让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好起来的原则,价值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还充分肯定个人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个人的生存发展价值、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个人的意识、价值和行为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方向。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中国梦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承认文明形式的多元多样,主张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合作共赢。中国梦的价值观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方向。在发展中有竞争,但是,竞争绝对不能排斥对别国的尊重。美国梦的价值取向是“个人绝对自由”,即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因此,美国梦在个人层面,主张个人的过度消费和欲望纵容;在社会层面,鼓励不受限制的社会自由和经济增长;在国家层面,以追求美国自身的利益而牺牲他国的利益为目的,恃强凌弱,以维护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可见,只有“我好、你好、大家好”,促进人类全体成员共同福祉的中国梦,才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美好未来期许。

第三,中国梦与美国梦实现道路不同。中华民族向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的侵略掠夺,倍加珍惜和平,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过程。中国梦坚持我好、你好、大家都好,互利共赢的价值取向,一贯推崇和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价值理念,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不会以牺牲、侵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前提。中国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一直把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形成了“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价值观。为此,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其次,始终坚持“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在对外交往中倡导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平等对待。因此,中国梦是和平之梦、发展之梦。和平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欧洲梦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梦想的最大区别。美国梦始终与战争相伴而行。美国从最初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段进入19世纪的帝国主义时代,是通过殖民战争和殖民掠夺,实现自身崛起的。所以,美国在对待其他国家发展的问题上,总是从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出发来判断其他国家的崛起,总是担心其他国家的发展会对美国带来某种威胁。故而美国习惯把一切妨害个人自由的事或人都视为敌对方或者潜在威胁,经常捕风捉影、草木皆兵。显而易见,美国梦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梦只能是“某些人”的梦;美国梦是一个分裂世界的梦,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

第四,美国梦与欧洲梦的价值比较。欧洲梦与美国梦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甚至有些美国人把欧洲梦作为美国梦破产之后的出路。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教授在《欧洲梦》中写道:“当美国精神正在疲倦枯萎之时,一个崭新的欧洲梦却正在诞生。”他甚至认为,尽管美国梦一度是世界所钦羡的理想,但是由于其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风险化、多样化和互相依靠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欧洲梦是对“物质主义”和绝对个人主义美国梦的价值纠正。在杰里米·里夫金看来,美国梦过于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而欧洲梦是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敛的“可持续性的文明”。“欧洲梦强调的是共同体中的互相依赖而不是个体的绝对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样性而不是相似性;强调生活质量而不是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无限制的物质增长;强调投入与享受并行而不是疯狂的苦干;强调普遍人权和自然权利而不是私有产权;强调全球合作而不是单边主义的权力滥用。总之,欧洲梦追求的不是拼命扩大财富而是去提高精神水平,不是追求扩大权力范围而是去扩大人类互相理解。”[8]。因此,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欧洲梦强调“工作为了生活”而不是像美国梦那样“活着为了工作”。欧洲梦在“互利、双赢”的网络文化基础上寻求网络节点的合作、共享,而不是像美国梦在市场竞争性的基础上倾向于孤立奋斗的社会关系文化。从本质上而言,坚持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美国梦不可能是一个普遍有效的梦,因此也不可能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而只能是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一个把自己从世界分离出去的梦,一个分裂世界的梦。欧洲梦通过每一个人为他人作出贡献,进而实现更广泛的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源于多元文化背景的欧洲梦,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于用外交、经济支持及援助来避免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因此,欧洲梦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整体性。但是,欧洲梦也只是一个地区保护主义的梦,而不是一个可以普遍化的世界梦想。

可见,“中国梦既不同于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成功的美国梦,也不同于冷战对抗、对外扩张、谋求霸权的苏联梦,更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侵略、掠夺的德国梦和日本梦。”[9]“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10]


[1] [美]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343页。

[2]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3] 程美东:《建构“中国梦”的理论体系》,《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157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6]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htm。

[7] [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3页。

[8] 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9] 张泽一:《“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和价值实现》,《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0] 吴建民:《“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