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欧洲梦”的价值基础

(一)“美国梦”、“欧洲梦”的价值基础

1.美国梦的历史形成、精神实质及其局限

美国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洲殖民地的建立之初。三百多年前,一批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坐“五月花”号远渡重洋来到美洲大陆开拓新生活。19世纪,“美国梦”的内涵随着美国的独立和国土的不断拓展而发生变化。此后,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大萧条时期,“美国梦”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批评,但是“美国梦”的基本要素却始终没有改变。美国梦的早期典型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但事业有成、政治上备受尊敬,而且还是一位享誉美国的科学家。一位作家曾经这样形容他:“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中夺回权力。”富兰克林作为优秀的美国人的代表,他既敢于异想天开又懂得脚踏实地,所以说美国梦最早雏形可追溯至此。1931年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他写就的《美国的史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美国梦”:“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从此,美国梦成为美国人的共同信念和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

美国梦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从狭义上说,美国梦就是人们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个人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实现自身的价值。简言之,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成就一切。个人只要奋斗,就能获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从广义上说,美国梦主要体现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最大化地代表个人自由、物质财富和平等的成功机会。由此可见,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是其灵魂,而人的才能、勤奋与坚忍不拔则是必要条件。

美国梦的精神实质是美国人信奉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集中体现了自由、民主的美国核心价值观。“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个口号自18世纪富兰克林喊出伊始,便成为“美国梦”的重要价值支撑。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和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就职演说中都对美国的自由价值观颂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乔治·布什说:“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正是经过这个自由的通道走向民主;全世界人民也正经过这个繁荣之道走向自由市场;全世界人民为了自由的表达和自由的思想而进行着疾呼。他们通过这条路达到思想和道德上的满足,也只有自由方可以做到这一点!”此后比尔·克林顿也对美国的民主价值观进行了大力颂扬,他说:“我们的民主制度不仅应该是世界的典范,而且还应该是我们自我振兴的动力。”可见,自由、民主价值观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基本信条,反映到思想层面,则表现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这也构成了美国梦的思想基础。

美国梦是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在美国,个人成功是美国梦最好的诠释和证明。正是因为美国人一直秉持“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随后才出现了大批敢想敢干的“美国梦”的杰出代表。如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银行家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脸谱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等,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财富,服务大众生活,这些人都是“美国梦”的象征和美国人的偶像。西奥多·罗斯福、约翰·肯尼迪、巴拉克·奥巴马、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金达尔、布什政府的劳工部长赵小兰、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长朱棣文、驻华大使骆家辉、奥巴马政府内阁秘书卢沛宁等,都是人们特别是华裔族群崇拜的偶像。2006年奥巴马在《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中讲述了自己的奋斗经历,向世人诠释了一个非裔二代移民一步步出人头地并当选为美国领导人的“美国梦”。美国梦启迪人们:一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多么卑微,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迈向巅峰的可能。这种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纵向流动,成为激励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

美国梦是美国宣扬其价值观的一面旗帜。美国在世界范围极力宣扬自己的美国梦为的是通过美国梦向世界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基辛格曾说:“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美国自建国以来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理想。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世性”。美国非常重视对自由、民主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在美国,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就连一部简单的美国动画片都在向其民众乃至全世界宣扬“美国梦”。美国梦就是美国极力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的化身。

当然,美国梦有一定的时代和历史限度。它掩盖了美国历史上的不光彩和社会发展中的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具体表现有四:第一,美国贫富差距悬殊。据国外媒体报道,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贫富悬殊扩大,收入跻身全国人口千分之一(0.1%)的高薪族,占据了全国总个人收入逾10%,他们平均每年收入逾170万美元。相反,基层人员的收入数十年来不升反跌,造成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收入差异。第二,种族歧视严重。美国梦最初只是实现白种人价值的梦想,土著印第安人、被作为奴隶的黑人、华裔等都没有实现梦想的权利。第三,文明冲突加剧。近年来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的战乱表明,美国代表的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第四,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饱受质疑。自2008年美国引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持续衰退,美国梦失去了使世界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魅力。

2.欧洲梦的历史形成、精神实质及其局限

欧洲梦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1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罗马帝国,历经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于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因此,现代欧洲人始终梦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梦想,80年代,法国总统密特朗再次表达了把中东欧国家和地中海国家纳入欧盟的期望。1952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倡议下,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德国六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大欧洲梦想”便由此发端。1957年,这六个成员国又签署了《罗马条约》,标志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93年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历经60多年后,欧盟成员国已达28个,人口超过4.8亿。欧盟成为多级世界的重要一级,假如欧盟继续扩大,将有望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梦想。所以,从一定意义而言,欧洲梦就是“大欧洲之梦”,就是欧洲联合之梦、统一之梦。

什么是“欧洲梦”呢?美国学者J.里夫金认为,“欧洲梦”是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欧洲对西方文明进行普遍反思和深刻反省后形成的,它是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敛的“可持续性的文明”。从价值层面而言,欧洲梦以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安定与和谐为价值追求。

在里夫金看来,这种欧洲梦能够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以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将人性从物质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呼唤我们进入包容性、多样性、生活质量、深度游戏、可持续性、普遍人权、自然权利和全球和平的新纪元。”[1]近年来欧洲的三种社会思潮集中反映了欧洲梦的这种价值特征。

首先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近年来,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欧洲政治格局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它们不再把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其始终坚持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立场,日益重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不断缩短劳动时间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福利,这样就形成了社会财富分配平等的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欧洲虽没有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经历了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进而迈向共产主义社会,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的确在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追求生活质量、安定与和谐为价值追求的欧洲梦也就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文化多元主义思潮。从精神层面而言,欧洲梦更多的是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自由,从价值层面看,它更强调其自由、民主和法治精神。精神需求不同于用单一财富指标衡量的物质需求,它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点。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即对不同的价值观与不同的文化给予足够的包容。并且,欧洲梦本身就是一个大欧洲联合之梦,这种多个国家与民族的多元性必然地会伴随着文化多元主义思潮的产生。这种思潮要求抛弃此前西方文明中“欧洲中心论”的立场,以示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的充分尊重。

最后是生态主义思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欧洲社会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通过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的、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模式。这种生态主义思潮将发展中的生态价值放在极高的位置,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使得欧洲扮演了全球生态治理领导者的角色,甚至使生态主义演化成为欧洲的一种意识形态。

然而,这种追求社会平等、文化多元和生态友好的欧洲梦在现实中也同样是问题重重。在世界范围内,欧洲依然是西方普世价值的推动者,其生态友好的理念虽然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其扮演全球生态治理领导者的尝试,并没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所以说,欧洲梦实质就是一个地区保护主义之梦,它一方面试图通过抵挡美国的价值观而保护“欧洲生活方式”和欧洲品质,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抵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来自各方的大量移民保护欧洲的福利制度。欧洲梦是只属于欧洲人的梦,它也不准备让世界人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