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展现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观

(三)“中国梦”展现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观

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的中国梦展现了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观。生态文明将开创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将引领人类走出征服、掠夺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而步入保护、建设自然,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同生息与繁荣的生态时代。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看,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或“生态保护意识”为指导,也就是说,要以和谐自然观为前提。和谐理念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渊源于“尊重生命,人爱万物”的古代伦理思想,以及“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然而,当今生态文明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又不同于古代的和谐理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前提下,古代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强调,以人对自然的依附为前提。当今生态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则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空前高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对重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因此,当今生态文明应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但这种重建不是回到古代社会人依附于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建立在近现代文明形成的主体意识基础上,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既重视一般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立的方向上。

其次,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道路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将引领现代经济走出生态与经济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而走向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代。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形式;需要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需要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生态伦理和行为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要求,也是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美国的工业生态学、产业生命周期设计,德国的生产过程中原料循环利用,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等都是生态文明物质循环再生原则的体现。

循环经济同时也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具体说来,“低碳”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即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节约使用能源;二是要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

第三,从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道路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将引领现代科技走出科技至上、人类征服欲片面膨胀的时代,从而走向生态科技的发展时代。

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需在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科技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防止环境破坏和污染,拯救人类于发展困境中。发展生态科技,正是生态文明时代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

生态科技亦称绿色科技,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科技作为人类反思传统科技基础上对科技手段的重新选择而诞生,并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股世界潮流。主要特征是:(1)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2)力求低消耗、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或少公害;(3)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统一为目标。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和原子能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应用这些新科技力量,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此外,还应密切注视并及时总结全球问题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课题,发展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理论科学,以科学原理指导对环境的利用、开发、保护和治理,落实、践履生态文化倡导的和谐自然观。

第四,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将引领现代社会走出单纯追求利润、掠夺资源、贫富悬殊的不公正时代,从而走向人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协调发展的公平正义时代。

社会制度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维度。“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和支撑。在制度层面,我们需要依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总体目标,全面反思与审视当前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建立起一整套合乎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立体性多维构架。根本制度又可分为全球性的根本制度和国家性的根本制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主要指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全球性和国家性的根本制度。其一,生态危机是跨国界的,其危害波及全人类,显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国际合作、区域合作,因而,相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景,“一国建成生态文明”更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是全球共同努力,合理开发资源,自觉保护生态的时代。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人类养成自觉的生态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制约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旨在保护生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二,就一个国家而言,生态的保护也需要有一整套顶层设计、统摄全局的权威制度。诸如:生态文明水准测评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制度、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与保护制度、自然资源开发与节约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由于这些制度涉及国家全局利益,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很难督促落实。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制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的。当今生态危机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现代化,而在于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方式本身。

只有突破以资本为中心的眼界,不把资本逻辑作为社会的主要组织原则,不按照效用原则把一切东西都变成“有用的体系”,也不按照增殖原则一切都为着获取最多的利润,切断资本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才能期望生态文明根本制度的落实,才能建立起公平正义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共同呵护我们身处的地球。

按照这个逻辑,生态文明时代呼唤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超越。以前人们一般都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生态危机中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从制度层面看,社会主义的原则成了生态文明时代所呼唤的重要原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

生态文明开创的社会形态发展新阶段将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阶段。


[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8][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6—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