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阶段。它的形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新起点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今时代的产物,必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的科学回答,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而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生态问题(体现为全球问题)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始终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作为当代的社会发展理论不能不正视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例外。
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布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新境界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和总体布局的丰富上。
党的十五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将其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布局的形成和深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方面仍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十七大报告在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实际上已经赋予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
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22]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也标志着更为成熟、更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说,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中国特色经济建设理论、中国特色政治建设理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五位一体”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方面的理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3]其中,较完整地提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是科学发展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即生态文明观。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4]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要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5]所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即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6]所说的“统筹兼顾”,即涵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项有关经济、政治等领域内的重大关系。
显然,科学发展观内含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价值取向,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涵,主张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它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新境界。
第一,它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认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强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二是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凸显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既包括代内公平,即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包括代际公平,即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四是做到人与自然的共生性。认为人类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和观念,建立起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格普通成员,与之和谐相处。显然,这种发展观同时也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和文明观。
第二,它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新形势下如何统筹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提出了自然和历史相统一的社会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由经济、科教、社会(这里主要指文化和政治)、生态四个要素组成的社会系统整体发展。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内部经济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整体协调发展;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两方面协调出发,突破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其一,实现了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向“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观念转换。传统发展观往往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经济增长,往往为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从而导致环境、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困境问题”,阻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反自然性,承认自然界所具有的发展权利,强调人类的发展不能破坏自然界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其二,实现了从“只顾眼前”向“注重未来取向”的观念的转换。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求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其三,实现了从局部观念向整体观念的转换。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的整体协调;强调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反对贫富两极分化,认为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涵盖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和谐。
第三,它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和价值取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基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强调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通过发展生产力造福人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置方式是以人和人的关系方式基础的这一思想也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必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前提的思想。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是人,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
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以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是对马克思上述思想的新拓展,是文明观念的重大更新和重大进步。
长期以来,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文明发展,把GDP等经济指标的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只见物不见人,以致出现了经济增长而人民生活依然贫困的发展怪圈。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少有识之士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提出了坚持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根本宗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公正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的全面协调的新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即通过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灵魂和基本特征。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7]显然,这里所说的“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包括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包括生态文明成果——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必须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注意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应注重生态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扬弃。它坚持了以人的利益作为终极追求的价值标准,强调为人类造福,而不能简单地回归自然,倒退到野蛮时代;但又要求走出传统的、绝对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结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性,寻求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谋求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确认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同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
[1] 陈学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39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6] 转引自陈学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17] 转引自陈学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18] 转引自陈学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19] [美]詹姆逊·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20] 转引自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21] 转引自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22] 胡锦涛:《切实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
[2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