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是“三自信”的核心
“三自信”虽然分别针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这三者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各个侧面,有着统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灵魂贯穿于其中,所以“三自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根本上都是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伟大实践的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三自信”的核心。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刻。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可是,使之化为现实还有很艰巨的过程。人们在精神层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社会上弥漫着对理论、理想淡漠的情绪。不仅群众中思想比较混乱,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心中不信或不那么信的,也还大有人在。腐败的丛生和屡禁不止就是最为突出的外部表现,它腐蚀队伍、涣散人心,会导致我们的事业功亏一篑。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自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梦”都是针对当前这些问题提出来的,都是要以“理论”、“理想”来凝聚人心。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清楚地体现了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意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探索过程。实践中既有大量的成功经验,也会有大量的失败教训,而且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往往纠缠渗透在一起,如果停留在现象和经验层面就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只有在反复实践取得十分丰富的和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的加工制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29],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才能够透过现象到达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这才能算是比较具体地把握了事物及其发展趋势,也只有到这个阶段,我们才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信仰信念,并且有了自信。我们这里所说的自信,是真信,不是盲目的信,盲目的信是不牢靠的。真信应当是从理论上建立起来的信,也只有从理论上建立起来的信念,才是坚定的,才能不为某些现象所遮蔽,不为一时的潮流所影响。
面对着当今中国既有伟大成就又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的复杂局面,面对着社会上种种唱衰中国的谬论,我们要科学地阐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0],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根据,坚定人们的信念。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思想指挥着人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则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自觉地为着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组织。有了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的指引,有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那么这个党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而为之奋斗。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理论自信”是因为: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长期探索之后的自觉选择,是有着实践和理论上的根据的。虽然这一事业已经取得伟大成就,但是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多,它特别需要我们团结奋斗。只有共产党人增强理论自信,才能坚定地带动广大群众,形成共识,共同奋斗。第二,当今中国利益矛盾十分突出,深化改革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为着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要协调这些利益矛盾,就必须使人们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间正道,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是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事业,它关系着每个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每个人都应该为此作出贡献,否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民族的灾难也将是个人的灾难;贪图一己之私利而破坏民族复兴大业者,终将成为人民、民族和历史的罪人。第三,要真正解决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严格的法治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任何法治都是良法善治,何况法还要靠人来执行。其前提就是人民民主的发扬以及领导层价值取向的正确和贯彻意志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此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理论自信,不仅对于形成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有着基础作用,而且将有力地保障它切实地得到贯彻执行。
中国是一个封建主义传统很深的国家,尽管近代以来也曾不断地批判和清除传统文化中的痼疾,但是它们还是会死灰复燃,乃至借尸还魂。其突出表现是独立人格的缺乏和权力本位的扩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从根本上看是有利于清除封建主义余毒的,但在转型和建设过程中却很容易形成权力与资本勾结、以权力追逐金钱等现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和人情大于王法的陋习也为官场的贪腐、懈怠提供了温床。这是个很大的课题,它不仅是个文化问题也是个国民性的改造问题。鲁迅曾深刻地批判过中国的国民性。今天许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所泛滥,解决的难度很大。但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终究为改造国民性提供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除了大环境外,文化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文化来解决,即以文化人,要靠教育,靠思想,靠理论,也靠榜样。科学的理论是思想文化的结晶,它既是对于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31]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冯契所说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32]也是这个意思。
改造主观世界,这些年来不大提了,大概因为过去在改造思想方面,我们曾犯过“左”的错误。但是人的思想并不天生就是正确的,人的德性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善的。要学习,要改造,这是客观事实,只不过不能以“左”的错误的方式、摧残人性的方式,而应当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春风化雨润沃土的方式教育提高和改造人,当然,还要靠法律制度以及好的社会风气,促使人们好的思想习惯的养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作为先进分子和榜样,更加需要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为他们的德行影响着一大片,即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要凝聚人心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党的干部要以自己的言行体现出对于这一理论的自信,体现出对于这一事业的忠诚。干部言行不一,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双重人格,如何让老百姓相信你,又如何使老百姓对于这一事业充满信心。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这就必须解决党员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问题,而要做到真信,就必须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体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个理论,那样,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本章撰稿人胡振平)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4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94页。
[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9]《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2]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1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15]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文汇报》2014年10月24日,第2版。
[16]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汇报》2014年8月21日,第2版。
[17]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19]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20]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4]引自《人民日报》1966年10月1日社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七亿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周年》。
[25]引自《人民日报》1967年1月24日第1版《毛主席语录》。
[26]引自《解放军报》1967年9月22日《彻底批判中国赫鲁晓夫对党内斗争的反动谬论》。
[27]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
[28]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4页。
[29]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3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3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32]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载《冯契文集》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