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和战略。在国际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阐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以丰富的资料,论述当代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这些问题的比较全面而具体的建议,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标志着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则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以后,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时,都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
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由经济、科教、社会和生态诸要素组成的社会系统整体发展道路。它是社会内部各方面因素整体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统一。
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如下诸方面内容:
一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指实现人类综合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以至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从而使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核心是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即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具体措施包括: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即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管理等。
二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指综合考虑社会公平和良好生态,既考察经济增长的量、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政策与环境、资源政策的相辅相成。其关键点在于:(1)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状况,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状况。(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3)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4)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把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5)扩展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因素等。
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指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基本内涵包括:(1)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既包括满足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括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的生态需求;既包括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包括逐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做到适度消费和生活方式文明,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2)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包括: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真正把现代发展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轨道上来,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3)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以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宗旨,达到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四是人口可持续发展道路。指能维持适量和高素质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人口结构和可持续的人口流动的社会发展道路。要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2)日益提高的人口素质,是决定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配置效益高低的关键;(3)合理的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与分布格局,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总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各方面因素在内的全面、完整的发展之路。目前,这条道路已经获得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同。然而,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理解到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期间,甚至为之付出了代价。可以说,是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日趋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曾经在大自然面前忘乎所以的人类。全人类面临着的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迫使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当今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诸方面的严重挑战:
一是土地退化的挑战。
人类生活与土地密切相关,并依靠土地而生存。农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了积极作用;它不仅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也给作为“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的土地带来了益处。如被灌溉过的土地较之自然状态下的土地能吸收和贮存更多的太阳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还会对局部气候造成有益影响,产生“绿洲效应”。然而,自从人类举起第一把农耕的镢头起,农田的开垦便开始干预自然植被及其演替,使得地表能量收入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率降低、地表粗糙度变小,并影响了气候的变化。对森林和草原的破坏更会使土地裸露、风化加速。土地退化从古代起就开始威胁人类。难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尖锐地指出:“同以前相比,我们现在的土地就像一具受到疾病侵害后的骷髅。”还有人这样勾画历史:“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尽管有些夸张,但绝非凭空捏造。文明人已经践踏了久居的大部分土地,一些养育了人类文明的沃土变成不毛之地。时至今日,科技与工业化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土地退化,使之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表现为毁林、沙漠化、土地流失等诸方面。毁林是引起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毁林的直接后果是水土的大量流失、大片土地的沙漠化和洪水的泛滥。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曾经约达60亿公顷,但是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损失了一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在我国,为了扩大耕地,新中国成立后垦荒数亿亩,其中包括相当数量不宜开垦的森林、山坡、草场。每年有大量耕地、草地被吞食。北方风沙线上,沙化面积连年扩大;西南热带地区,郁闭的森林植被被毁,出现严重的土壤冲刷;海南岛一千多万亩热带原始森林,20年里被砍3/4。
二是气候危机的挑战。
大气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至决定着人类的活动和命运。然而,人类活动正严重影响着大气这一生命源。目前全世界的工厂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有200多亿吨。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5%,目前浓度为350pp。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1)“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升温;(2)大气臭氧层破坏;(3)酸雨和污染物越界输送。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呈稳定增长趋势。按世界最权威的“气候异常政府间委员会”(由世界各国2000多名顶级气象权威组成)的预测,到2100年,地球表面温度将平均上升1℃至3.5℃。地球升温的后果不堪设想。假设地球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平均气温升高5℃的话,一连串的灾难将发生:海水倒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将被淹没在大水中;气候异常,疯狂的暴风雨将席卷全球;一些地区将成为干枯的沙漠;与此同时,各种传染病将大面积爆发。专家警告:一旦极地冰川融化,许多曾经肆虐地球而如今早就在大陆上销声匿迹的病毒将复活,威胁人类健康。当然,这仅是一个推断,但地球的“发烧”确实不可等闲视之。从远古时代最近一次冰河期到现在,经过18000年才升高5℃,现在加快了80倍。而且地球升温的趋势还在加速,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三是水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污染的严重挑战。
由于地球表面有这么大量的水,才使我们这个星球能容纳人类。然而,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加上水源污染严重,致使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着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的水源严重匮乏。每年有上万吨垃圾、几万吨有毒物质倾倒大海,使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生物直接受到危害,水生有机物、鱼类和其他微生物大量死亡。人类正面临着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防止包括海洋在内的水资源的进一步污染,恢复已被破坏的海洋生态平衡。
四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体的变异性,包括遗传变异及其组成的集合。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物种。各个物种(地球上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品和其他天然产品。它们对人类各种需求的满足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然而,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于加速了物种的灭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报告,人类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从19世纪起,随着人类因素的急剧增长,致使物种灭绝的速度也急剧加快。在地球上今天约13000个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中,原来每100—1000年只有一次灭绝;现在它们的灭绝速度已经是其处于不受干扰的自然状态下的100—1000倍了。如果按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在今后20年中,每10年将丧失世界物种的5%—10%,这个灭绝的速度是自白垩纪末期的最后一次大量灭绝事件以来最高的。在未来30—40年中,将有6000种植物在地球上消灭。由于森林遭到破坏,地球上原有的五千万至一亿生物物种中,现在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灭。如果环境遭受破坏的速度保持不变,50年后,这些物种将消灭一半以上。
严酷的生态危机已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能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乎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不能不引起全人类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