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逻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逻辑

党的十八大凝练出的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它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并从价值层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态、当代形态和中国形态,它的生成,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6]并且“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17]因此,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即是指在价值观体系中由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所构建的一个或多个价值观念的集合。而在多样的社会价值观中起主导、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同样是对以往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沉淀、凝练、升华,形成创造性的理论观点。

因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历程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地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并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精神、理念高度统一,这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认识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表达了价值观的意蕴,凝练和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与价值,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科学社会主义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8]“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中,已经基本上勾勒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它将国家、社会、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且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凝聚我国各个层面的价值共识。因此,从价值层面来构建和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理论逻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实践逻辑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在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文明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拜金主义价值观念也随之而入,这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为此,1979年9月,叶剑英在建国3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词被郑重提出,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80年12月,邓小平又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0]对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科学的概括:“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1]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1982年,十二大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论述。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7年10月,十三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自觉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10月,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提出了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却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甚至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怀疑。种种现实表明“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尚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此,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要求、投入保障等。中央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期更好地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002年11月,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突破了传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元划分的理论思维框架,确立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元并立的新理论。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03年1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会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宣传思想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2004年2月至8月,针对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同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一切均表明,我们的党已经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性。2006年3月,胡锦涛又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呼之欲出。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成为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007年10月,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写入十七大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22]此后,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潮,这进一步推进了中央高层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2008年12月,中央高层开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乃至将其上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央高层以及理论界、学术界等认为,有必要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是,思想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核心价值观范畴的选择标准以及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方法论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了60多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表述,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或判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讨论、争鸣。学者的观点虽有分歧,但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念、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上以及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用24字简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视野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力度。《意见》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2014年1月,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切实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出具体阐述和要求。

201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单行本出版发行。2月12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报纸和媒体头版的显要位置刊登。同时,《人民日报》配发系列评论员文章:《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积极评论。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专题学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在全党及全社会已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