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价值基础

(二)“中国梦”的价值基础

2012年,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不久,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又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及其实现途径。在访问非洲时,他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上升为全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定的思想意志和目标追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内涵的提升,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和价值观认同的扩展与升华。

1.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导向

“任何‘梦’都是基于主体的特定的历史体察和文化积淀而形成,是对自己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反馈而作出的反映。”[3]价值观是梦的基座。中国梦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内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明了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中国精神,构成了中国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传承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人文。

这种由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精神,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的动力源泉和价值支撑。从价值个体而言,通过中国精神的价值支撑,个体产生了对自身文化、民族及国家的心理归属感,找到了自身灵魂的价值归宿;从价值社会而言,社会成员通过中国精神的价值支撑,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价值支撑。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积累并沉淀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内容博大精深。如仁民爱物、厚德载物,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以和为贵,勤劳勇敢、知难而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神,均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这种民族精神成为凝结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个人幸福的精神支撑。

中国人民在当代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时代特点、代表社会发展趋势、对社会发展产生强大影响的思想、理念与品质构成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时代气质、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小岗村精神、深圳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汶川”精神、浦东精神等,均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这种时代精神彰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梦的强力价值支撑。

因此,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2.“中国梦”体现国家、社会、个人三重价值维度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上的价值揭示的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即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及其主体具有多维性。“中国梦”在价值维度上,同样是多重梦想维度的有机统一。

从国家层面而言,中国梦就是国家梦,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力,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反映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不能忽视我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后的现实,我国仍是发展中的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尽早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社会层面而言,中国社会不仅是利益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绝不仅仅指涉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更需要创设一种适宜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使社会成员过上幸福而又富足的生活。当然,中国梦追求的价值目标,除指向经济、政治、文化外,还有道德。因此,中国梦不仅仅是“财富梦”、“实力梦”、“强国梦”,还有“道德梦”、“价值梦”。

从个体层面而言,中国梦既是全体人民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每一个国民不仅是“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也是“中国梦”的最终享有主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就是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出发,始终关注人民群众个人的发展与福祉,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普遍过上幸福生活。中国梦将个人幸福和民族振兴相结合,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富强相统一,并通过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可见,中国梦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梦想,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实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