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内蕴深刻的人民性

(三)“中国梦”内蕴深刻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自上任以来,每当谈及中国梦时,总是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要求党员干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他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其精神,与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在提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9]习近平的论述简明扼要地表明人民是“筑梦”的主体,“梦”的实现由人民创造,凸显了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现的主体和价值指向。中国梦根植于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中国梦把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目标,这本身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主体上讲,中国梦是人民之梦。也就是说,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必须始终为了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它内蕴了中国梦的深刻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对马克思人民主体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梦的人民性,决定其必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着人民的本质属性。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的辩证统一体,其中,人民幸福是根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实现中国梦的宗旨就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在于把人民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作为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主体上讲,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主体。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首先,作为人的感性存在,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实践得以发生的自然前提、决定性要素和物质承担者。其次,作为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实践的本质、性质、发展方向和趋势。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从本质上讲,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就在于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中国梦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始终为了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毫无疑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参与。人民创造历史。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

中国梦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坚持以人民的幸福为本,这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在政党实践即群众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无论是认识世界及其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都在履行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的价值观,都在履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思想。党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宗旨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规定,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人民来评判我们党的工作,诚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里所指的人民幸福首先取决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实现中国梦有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着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物质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在于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尤其是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实现中国梦必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人民的主体地位牢固确立,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极大焕发,凝聚起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梦的人民性,归根到底意味着人民能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然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价值评价的主体,那么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成为价值享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历史的主宰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受益者。我们党和政府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也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就必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共同分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促进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让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综上,中国梦所蕴含的高度的人民性,就在于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全心全意帮助人民群众圆上学梦、就业梦、就医梦、住房梦、汽车梦、健康梦、致富梦,等等。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真正凸显了深刻的人民性。


[1]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24/c1024-20892661.html。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www.sasac.gov. cn/n1180/n15066072/n15390580/n15390654/15449001.html。

[7]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