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拓展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了历史观和哲学观上的巨大飞跃,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点是今天有些常识的学者都公认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封为绝对真理,相反在创建新学说伊始,马克思就公开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四十五年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又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实践是认识之源,我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深化,乃至改变形态。

实际上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革命实践斗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列宁根据自己那个时代撰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段。然而,时代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住,尤其是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科学向技术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迅猛,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而且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它的变化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乃至整个时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本身,向生产力转化很慢,在生产力发展中还没有占主要地位,从而被人们忽略了。可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积累,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论自然科学上一系列重大突破,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各门基础学科趋向成熟,与此同时,对于社会的研究也趋向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类等学科纷纷兴起,各类学科不仅进展神速,并且产生交叉效应;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刺激起来的军事研究成果,战后一下子转向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由于世界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去占领相关科学技术上的制高点,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工业化带来能源和原材料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们开拓新材料寻找新的干净能源。在20世纪下半叶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全球范围悄悄地发生着一场新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科交叉、发展迅猛,并且和生产结合紧密,科学向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已经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80%。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要素的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人们也更为注重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发展生产,争取竞争中的优势,获取高额利润。

新科技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改变着经济运行的固有形态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原本是极其残酷的,他们对殖民地人民的欺榨也是极其野蛮的。他们要通过掠夺物质资源、拼命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获取高额利润和保持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现在,资本家仍然千方百计地要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但是更注重通过发展科技,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的合作和交融,在市场上争取更大的份额,来谋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生产秩序,他们不仅拿出部分超额利润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缓和工人的不平和斗争,甚至吸收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采取不少福利政策,来调动工人特别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国际上,他们也逐步改变赤裸裸地以武力征服和瓜分殖民地的办法,而是在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同时,主要通过跨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力、科技力和综合国力的优势,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又把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结起来,使“地球变小了”。各国间的经济、金融、贸易上的合作、交流、交融乃至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在这个大趋势下,争夺和维护利益的斗争十分激烈,局部战争接连不断就是说明,但从总的看,这种斗争又必然是在相互合作、相互渗透中进行的。利益的相互胶着状态往往造成和则两利,一方的发展要以另一方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相互开放和合作已经成了各国乃至各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虽然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依然不断,但是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原因很多:譬如,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巨大悲剧促使人们反思战争,全世界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再如,殖民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人们更加反对以战争来掠夺殖民地人民,等等,但是上面所阐述的生产力要素结构变化的原因更为深刻、更为根本。世界的这种变化虽然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但是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局面掩盖着这些内生的悄悄的变化。而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在应付超级大国的压力,“备战、备荒、为人民”,并关起门来搞“文化大革命”时,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借着新科技革命造成的机会迅猛地发展起来。

分析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种种变化,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的观念,拘泥于战争与革命的思路,必须在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视野。

其一,要对当今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即当今是什么时代?时代特征的判断,对于我们站立在什么样的高度上、如何进行思考和行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哲学只有从时代精神中吸取精华,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理解这个时代的诸多现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

其二,要探索时代特征变化的原因,即时代为什么变了?不是一般地讨论现象,而是追根寻底,深刻认识时代特征变化的内在原因。这就既要从实际出发,又必须坚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于新现象、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也只有弄清楚这些原因,才能判断这个时代是真变还是假变,是一时的变化还是深刻的长远的变化,甚至进一步弄清楚是什么程度上的变化。

其三,在对时代问题有了比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我们的应对之策,即怎么办?这里说的怎么办不仅是具体的应对之策,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新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大思路应当有什么变化,我们的方法应作什么调整。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党,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党,她的领袖和广大党员干部大多是胸怀救国救民的中国梦而起来革命的。当今天世界局势的大变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遇时,中国共产党人也通过对“文革”等严重错误的反省,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这是一条探索之路,也是思想解放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伴随乃至得益于思想的解放,伴随乃至得益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