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自上任以来,多次提到“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3]他在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4]习近平论述中提到的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对此,他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向我们昭示,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责任。坚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一贯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体现。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创新性运用和发展。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对于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内在关联,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中告诫全党,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他后来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新时期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共产党人把党群关系提升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的高度上,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告诫全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6]
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只有始终遵循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毛泽东提出必须动员群众和依靠人民进行战争。他一再告诫全党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他把党跟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跟水的关系,游泳者跟水的关系。他坚信,“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7]我们党正是坚定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人心就是力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为此,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建设90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国内外政党建建设失败教训的经验总结。20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上一些大党,如苏共这样一个大党,最后瓦解时竟没有群众组织起来维护抗议,也没有得到多少同情,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党的悲剧和悲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不正之风泛滥,腐败现象严重,官僚主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等现象在苏共中普遍存在。久而久之,就造成党同群众的严重脱离和断层。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其财产被没收,拥有1000多万共产党员的大党,竟没有一个地方党组织和一个单位自动组织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这是苏联各级领导严重脱离群众的结果。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历史悲剧充分证明,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不断地取得胜利。反之,一旦脱离群众,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受挫折甚至导致失败。
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党执政以来,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定执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