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唯物史观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唯物史观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从制度层面上升到价值观层面。中共十八大又首次用24字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而大大推进了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系范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从关系范畴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性和制度性,其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完善受制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抽象地从24个字面来理解其内容,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进而脱离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抽象地谈论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摒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制度性要素,而是应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属性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用语虽包含西方和中国传统社会某个既成的价值规范用语,但它不是原有价值范畴的简单移用,而是已经被注入新的内容。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决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彰显方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凸显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具体价值取向。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诠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不能因为当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而被淡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凝练出最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不能顾此失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价值难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利于推进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新发展

30多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是1980年左右到1986年的价值哲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切入点,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二是1987年到1993年的价值哲学研究的展开阶段。主要从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入手,对价值本体论、认识论进行了研究,呈现出关注价值基本理论问题,着力于价值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的研究特点。三是1994年至十六届六中全会前的价值哲学拓展阶段。着重于研究价值哲学某些具体问题,着重于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研究,着重于世纪之交价值哲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24]

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立足于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理解和研究价值论,并把价值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使中国的价值哲学研究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学理支撑。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赋予了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突破了以往多从认识论视域对价值论的研究,成为21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方法论原则。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新发展。它不仅体现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概念上,还在于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以及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的价值所在。

自由、民主、和谐、平等、法治,从来就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本质上也要求自由、民主、和谐、平等、法治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特点在于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强调民主,就是要体现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凸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而关于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一系列重要的观点。马克思强调,和谐是包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标志着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程,消除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弊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谐,就是要努力推进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实现真正的公正。而今天,把公正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的新提升。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自由作为个人发展的尺度,而且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自由,科学地揭示了其本质规定和最高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一切为了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种新的视角、态度和原则来观察社会现实,这既是一种唯物又辩证的态度,也是一种合乎人类生活目的的方法论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价值。

总之,从核心价值观层面来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回归,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核心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深入研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126页。

[3]王玉梁:《价值和价值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9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2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2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24] 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