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意境中的“中国梦”
马克思既从世界历史视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历史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又从超越性视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了更多的批判。可见,现代性内在地包含了冲突和风险。但是,人类历史告诉我们:现代性仍在发展。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现代性尚是一种未竟的事业。尽管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根植于体制性的、自我生成的危险”,但是现代性“仍然包含着规范的、令人信服的内涵”,现代性“并非某种我们已经选择了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不能通过一个决定将其动摇甩掉。”[23]
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完成现代化,必须向西方学习,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现代性都生成于西方。因此,在研究现代性中把西方国家当作典型,理所当然。这是因为“并没有与欧美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现代性,尽管中国现代性具有文化的具体性。”[24]虽然“对于中国现代性及其问题的分析首先要置于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的视野中”[25],但是带着中国梦、中国问题进入西方现代性语境,还是要返回中国自己的问题,我们必须在“中国语境下提出和面对中国自己的问题”。[26]
中国梦的复杂性首先在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性。如果说“现代化”是大众语言的话,那么“现代性”则更多是学者笔下和口中的概念。通俗地说,现代性社会可以看作现代化的目标,而现代化则可看作获取现代性、构建现代性社会的过程。换言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主导理念,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发展过程。[27]
中国梦在实现过程中,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问题不能回避。尽管在中国大众的语境中,现代化就是指民富国强。它的基本内涵是经济和物质的指标。但从现代性视角看,这仅是表层,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等现代性的深层内涵则被抽离了。[28]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的现代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绝不止是富强之追求,也不止是争国家民族之独立与自由,而实在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千言万语,则不外是一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塑造。”[29]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20世纪初期,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梦想,为了中国现代化,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众多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更深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的起点从中国内部而言是中国梦,是中国自身现代化诉求的结果,从中国外部看,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资本全球扩张对中国社会冲击的反弹。在这内部和外部条件下的中国人的梦想,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诉求,其理论既不能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挪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同西方舶来品思想交锋中早就一败涂地),必须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也不能直接把西方先进思想(哪怕是马克思主义)照搬照抄,必须把这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正是靠着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热情工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进而建构中国现代性的思想武器。[30]
历史和现实还证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是同中国面临的任务、中国的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近现代社会首要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启蒙。自世界范围进入现代化以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处于被挨打的地位,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但救亡图存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性初步建构的过程,尽管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不顾一切代价以维护集体认同(collection identity)的需要,遮蔽了早先所倡导的个人自主性的需要。”[31]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近代中国一再出现的‘救亡’,并非是以拯救一个已经存在的中国为目标,而是一个具有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意义的全新的中国的创造过程。”[32]
如果说,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任务以及中国的传统决定了是民族救亡压倒启蒙,那么现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任务以及中国传统决定的是经济建设压倒启蒙。尽管不论是民族救亡还是经济建设,都是为了中国梦的实现,为了现代性的建构,但这努力毕竟不是以个体启蒙为价值取向的。诚然,“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启蒙(救亡)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想启蒙虽然都与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相关,乃至包含着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的因素,创造着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的条件,但毕竟不等于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33]所以,在完成了救亡和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中,个体价值启蒙、个体的自我觉醒仍成为实现中国梦和完成现代性的重要任务。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进步是不可偏废的。在讲到未来社会时,他明确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给各国梦的实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东方后发展国家,在他们还没有充分展示自己地方性和现代性时,全球化浪潮已经浸入他们现代性的地方性视域(Horizon),成为了他们非如此不可(have to be)的唯一命运。([35]对当代中国而言,同样如此,中国在追求中国梦,在建构自己的现代性时,已经瓦解了传统社会,也出现了韦伯意义上的“社会个体化”。[36]至于以后紧接着出现的由此造成的大众文化的泛滥,造成的生存无意义感等后现代意义的东西,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是必须注意和批判的。当然,从理论上分析,“后现代性”并不全是“现代性”之后到来的东西,相反“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性里”。这是因为现代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现代性不但以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37]福柯也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个具体历史阶段,更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精神气质。现代性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不断地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38]
综上,我们谈现代性与中国梦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实现中国梦和实现现代性必须批判后现代主义与“前现代”思潮和模式。同中国梦有自己的特色一样,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展开了对启蒙现代性的分析和批判,从而达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追求共产主义现代性。而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现代性建构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实践。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要实现作为一种主导性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现代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既包括对后现代主义中过分膨胀的个人主义的预防和批判,避免在中国梦实现和后现代社会建设中所起的负面作用;也包括对内在文化精神还处在“前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的预防和批判,因为前现代的经验性和人情化文化模式还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我们一些学者已完成从现代性启蒙到现代性批判的过渡,从文化激进主义立场到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转变。[39]但在实现中国梦和实现现代性过程中时时警惕和批判后现代主义与“前现代”思潮和模式,仍然是学者的任务。
第二,实现中国梦和实现现代性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中国梦的问题、现代性的问题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问题或者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涉中国向何处去的理论问题。[40]而且,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本质并不取决于单纯的学理,而取决于独特的国情。[41]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追求中国梦和现代性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官员腐败、贫富分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里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有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西方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现代性的过程中,也曾先后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又不同程度得到解决。所以我们也可以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但是,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国情又与西方不同。实现中国梦和追求现代性决不是一个简单照抄西方老路和单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现代性全方位生成的问题。所以,面对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设计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梦,一个实现中国梦的新方案。正如汪晖指出的:“对现代性的反省本身离不开它的实际生活过程,不能离开它的方案与这个方案的实施过程的关系。”[42]所以,对于当今中国而言,在追求中国梦,在建构现代性的同时,必须批判现代性的缺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决中国的各种实际问题。
第三,实现中国梦和实现现代性必须批判“现代性终结”或“历史终结”,敢于唱响中国。其实,走不同于西方欧美的现代性之路,并不是始于中国。但苏东剧变之后,许多以“社会主义”命名的实践遭到了失败,于是有人鼓吹“现代性终结”或“历史终结”。然而与苏东剧变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崛起,这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半个世纪后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事业极为广泛的两大事件,也是世界现代史上影响极为广泛的两大事件,因为它们共同改变了世界,改写了历史。苏东剧变宣告了一条寻梦道路的失败,仿佛为鼓吹“历史终结论”找到了根据;但中国的崛起证明了另一条寻梦道路的成功,令“历史终结论”者美梦破灭。我们唱响中国,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寻梦方式,同样正在实现现代性。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被唱衰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对自己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的人们。[43]恰恰相反,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实现现代性。
[1]见吴越:《西方眼中的“中国梦”》,《社会观察》2013年第5期。
[2][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转引自吴瑛:《从周边国家舆情看“中国梦”的国际传播》,《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6期。
[4]Yomiuri International Forum,Over coming a period of change and turmoil,The Daily Yomiuri,December1,2012.
[5]Avaz Yuldoshev,China reportedly expected to allot 200 million yuan in no-strings to Tajikistan,Asia-Plus Daily Blitz,May 20,2013.
[6]Saibal Dasgupta,FolTner Nepal PM Baburam Bhattarai all praise for Chinese“dream”,The Times of India,May 27,2013.
[7]《为何俄罗斯赶不上中国?我们能从这个东方邻国学到什么》,《论据与事实》周报2013年3月27日。
[8]《“中国梦”与无所适从的俄罗斯战略》,《生意报》2013年8月10日。
[9]《美国梦有了新的对手》,《俄罗斯报》2013年3月18日;《中国梦:天朝创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以反对美国》,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2013年2月4日。
[10]Kiyya Qudir Baloch,“China wants peaceful and prosporous Asia:Chinese envoy,”Daily Times,May 1,2013.
[11]Zhang Zhouxiang,“No clash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dreams”,The Nation,June 10, 2013.
[12] Saibal Dasgupata,“India may need to re-appreciate Ⅺ,”The Times of India,Aprial 26, 2013.
[13]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14]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5] 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16]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2]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23][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包亚明主编,李东安、段怀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2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25]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66页。
[26]高全喜:《何种政治?谁之现代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27] 吕静美:《现代性论域中的社会自我批判——基于马克思的批判思想的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4页。
[28] 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9] 金耀基:《中国的现代转向》,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
[30] 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1] 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32] 李杨:《“救亡压制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书屋》2002年第5期。
[33] 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一种基于历史发展逻辑的梳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35]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36] 见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何美德、鲁纳:《“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个体的崛起》,许烨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7] [法]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包亚明主编,谈瀛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154页。
[38] [法]福柯:《福柯集》,杜小真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4页。
[39]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0] 高全喜:《何种政治?谁之现代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41] 胡建:《现代性价值的近代追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42]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11页。
[43] 玛雅:《为什么唱响中国》,《参考消息》201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