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情势造成的限度
毛泽东说过,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选择情势是属于不同于客体的选择的外部制约因素。情是指情景、情况、情形;势是指形式、态势、趋势,两者结合,构成了一种包含时空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以及情感维度在内的综合的、立体的、有关选择的社会氛围。这一外因条件,也对主体选择有制约作用,使主体选择不能超越一定的限度。此外,社会有机体本身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又决定了社会在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多种可能的演变趋势,尤其对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加之偶然事件、突发事件在其中的作用,都将使选择情势产生人们难以掌控的变化。在此,需要对历史选择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多说几句。恩格斯对历史偶然性的问题早有阐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与补充——这是恩格斯在给瓦·博尔基乌斯的信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含义。作为必然性之表现形式的偶然性,是一种在历史规律支配下发生的偶然性。因为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一般难以直接表现自己,它必须而且只有通过无数偶然事件来表现。这种作为必然性之表现形式的偶然性,本身是在必然性的规律性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所预先决定的范围内起作用的。在这个范围内,它们尽可能充分地显示它们的多样性、丰富性。但它们不能超出规律所规定的极限,在不是规律起作用因而也不具有必然性的情况下,当然谈不上表现什么必然性。作为必然性之补充的“偶然”,我们说它不是历史规律决定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发生,没有内部隐藏着的历史必然性作为依据,而纯粹源于过程的某种巧合。这种类型的偶然性后面虽然没有历史必然性,但却有因果性。不管它是在怎样巧合的情况下出现的,不管它怎样地不受历史规律支配,但其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事出有因的。不过,不能把这种因果性解释为历史必然性。正因为历史偶然性有十分复杂的表现形式,并会在历史过程中形成扑朔迷离的局面,由此也造成了正确选择的难度。以苏共亡党为例,实际在苏共执政期间,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就错失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导致其综合国力急转直下。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只能保持在2%左右的增长速度,90年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从70年代后期开始,由经济停滞引发的政治危机,导致在1988年下半年就出现了大批党员退党的现象。三年之内,退党者达240万人,暂时留在党内的许多党员也出现了“政治疲劳症”和对政治的厌倦和冷漠。这一政治情势,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愈演愈烈,由此,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共时,虽然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出来抗争与阻止,要求作其他选择,但已无济于事。“多米诺骨牌”的顷刻倾倒就是对人无力把握某种情势的形象比喻。对当时苏共党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当时情势就是如此。
(本章撰稿人高惠珠)
[1]《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0日,A4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