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主旨就是探寻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他的中国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从历史上来看,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都是想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一百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变所揭示的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里程的一次次艰苦探索。其中,其他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相继表达过他们的救国救民主张,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未能找到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继而走向社会主义的路线,才能够把中国引向现代化的入口。
所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梦”的主题就是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更不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无动于衷。在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入侵下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新民、强国、振兴的强烈梦想,也就是文明、制度和社会彻底转型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宏愿。这一深沉的家国梦想是人民和社会求自救、求正当和美满人生的权利与冲动所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一强大的梦想缔造了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引领我们来到如今。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以发展近代工业和市场为特征的现代化,那么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大约160年的时间,可谓艰辛备尝。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可以代表第一个阶段的高潮。洋务运动这场改革寄托着一代人的梦想,不过却成为留着辫子的改革。这场改革并没有成功。清朝末年落后的政治是阻碍原始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清朝政府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这就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晚清这场经济改革最终没有成功,这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洋务运动对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企业家,当时很多私营企业经营得很成功。
20世纪30年代曾经有过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运动的高潮,这一阶段,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地的工业发展也是比较快速的。在1928—1937年间,共有160家私人现代银行建立,它们拥有1597个分支机构。现代银行资本从1928年的1.86亿元增至1935年的4.47亿元,存款从11.2亿增至37.8亿元。然而,日本的侵略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也使得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全面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曾经有过中国第三次现代化运动的高潮,这一阶段,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任务。工业化就等于当时人们所理解的现代化。似乎中国只要实现工业化,就可以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一任务也基本完成。这恐怕是1958年出现全民“大炼钢铁”和“大跃进”理论原因和政策原因之一。在这个时期,我们也曾有个许多宏大的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超英赶美”⋯⋯可是由于权力结构的失衡和制度的不合理,我们不仅没有实现这些梦,反而与这些梦越来越远。
中国的第四次现代化发展高潮,也是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始于1979年之后的改革开放,直到现在仍在进行中。如果说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那也是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有所调整,相关的政策也略有变化,但大方向和大目标自始至终没有变,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主,高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应该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困难其实也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世界上多数历经现代化过程的民族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类似问题。拿最早进入和经历现代化历程的西方社会来说,他们的生活世界也曾经经历类似“羊吃人”的历史和许多惨烈的大规模战争,他们的文化、文明传统也曾经经历类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艰难痛苦的蜕变、演进过程。西方并不等同于现代,某些被认为是西方现象的东西其实也是在历史中冶炼而成的,有些至今还在演进。可见,现代化的磨难是普遍的。但现代化中的磨难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实践,合理的现代化实践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半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实践证明,加入世界历史洪流、推进现代化历史实践,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