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主体的历史意识和“中国梦”的选择

(三)选择主体的历史意识和“中国梦”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在分析了主体的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内在关联之后,还特别要把历史意识从中凸显出来作一专门的探讨,就在于历史意识对作出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道路时,指出:“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5]

这正是历史意识的鲜明体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无疑历史是“道路自信”的最好教科书。当代对“中国梦”的实现而言,选择主体的中国历史意识和世界历史意识,两者不可或缺。

就中国历史意识而言,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朋友时曾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6]如果说中国自辛亥革命起的近代革命,其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那么,正如《解放日报》在报道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消息时,所拟的一个通栏标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目标》。今天的“中国梦”是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历史的发展之果。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奋斗,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奠基工作。虽然走的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道路,即以“自力更生”和高积累的方式,优先并快速发展重工业,虽然后来导致了城乡差别巨大,工农业关系失调,但也的确在短短30年间,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通过“大庆式”大会战方式,实现了石油工业的起飞。通过“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差距。当然,这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赖的发展模式,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来临与国际环境的改变,它的效益递减及国富民穷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十年动乱”结束时,正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把社会主义的航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航道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在新的航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令世界夺目。我国仅用20多年的时间,在2003年就使得近4亿人口脱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12年实现联合国到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我国的钢产量达4亿多吨,超过整个欧洲25个国家和北美三国总计28个国家的总和,这些建设成就,托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能力实现这个目标。”[7]就世界历史意识而言,以中国道路为实现路径的“中国梦”既是在当代世界历史意识的引领下产生,它的实现又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整部世界史表明,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由于原发性的现代性始于西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向世界大力推销西方模式与它们的“普世价值”,它们提出的“华盛顿共识”是西方中心论的典型推广版,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提供的标准路径。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结果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人们将之称为“拉美陷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道路的成就打破了西方模式是唯一标准化模式的神话,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展现了孕育和开启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30年,而中国成为其中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平稳地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切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而且开创了一条东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正如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一定能产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业绩。”

就世界历史意识而言,作为保证中国梦实现的中国道路,其以五千年没有中断的中国文明为底基,与世界各国相比,是个“四超”国家(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与世界展开良性互动,为“中国梦”的选择与实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不仅使我国成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如国外有人评价的那样,“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令人震撼的成就之一”。

原世界银行副总裁林毅夫出过一本书,名叫《从西潮到东风》,书中提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的衰落开始,历经100多年的沧海桑田的变迁,百年后的中国开始崛起,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从西潮到东风,反映了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东移的历史趋向。事实上,“从经济增长看,1979年到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8%,是世界同期的3倍多;中国经济规模在30年内翻了四番,目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大大提高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按照每日1.25美元生活费的贫困线标准,中国自1981年以来贫困人口减少6.6亿,这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2] 《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 日。

[3]《学术视域下的中国道路》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A6版。

[4] “学术视域下的中国道路”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A6版。

[5] 《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

[6] 《百年史看中国梦》,《解放日报》2012年12月13日。

[7]《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A5版。

[8] 郭万超:《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1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