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开辟人类文明转型的新视野

(二)“中国梦”开辟人类文明转型的新视野

中国梦开辟了人类文明转型的新视野。“文明”作为一个社会范畴意指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开化。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指出,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作为文明时代的开端。

伴随着文明时代一起诞生的是国家制度。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7]也就是说,国家是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突出标志。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这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就有可能大规模地组织和调动物力和人力资源,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造生产工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如果说,在蒙昧、野蛮时代的文明因素的增长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时期,那么,在国家主导下的社会文明则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如果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原始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当今,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又把人类带入了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

一部人类文明史表明:社会文明是社会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发展成果的结晶。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进步的程度也就越高。

同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步,人们对社会文明的认识水平也在提高。古往今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习惯于以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着眼点考察人类文明,甚至以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主要切入口。《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形态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

所谓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社会文明形式。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重大转换。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次重要转型。

首先,在文明的价值指向上,生态文明观实现了从单纯指向人的文明观(即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向注重人和自然双方价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价值观的转换。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人类已经走过的文明发展诸阶段,衡量文明程度的价值尺度始终偏重于人类自身利益。当我们把文明程度与社会进步程度挂钩时,一般总是以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志物。诸如:旧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铁器文明—蒸汽机文明—电器文明⋯⋯,一句话,越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越高程度的文明。因为越先进的生产工具干涉自然的力度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利益越大。这种考虑方式虽然不能说错,却是片面的,其价值取向仅仅是指向人类的,并未考虑自然生态问题。

可以说,传统的文明实质是单一的、片面的人类文明。依据传统的文明观,自然界仅仅是用以为人类谋利益的工具。因此,人类从作为一个猎人或农夫开始,就“从事着推翻自然界的平衡以利自己”的活动。[8]只是那时人类的活动并未超出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尤其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越来越强,从自然界得到的利益也越来越大,以致终于忘乎所以,导致愈演愈烈的掠夺性开发、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并不断向地球内部、海洋深处、宇宙空间全面进军。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定和自发展。

这种状况在工业文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工业化和工业文明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于经济增长高速度和资源环境高代价。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高生产率,表现为单位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产品;二是工业文明的“正反馈”效应,即无休止的扩大再生产;三是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对财富占有和消费的无止境追求。工业文明的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人对自然的高速度、无止境的索取,其结果必然是带来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

事实证明,单纯指向人的文明观并不能真正推进人类文明。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一方面继承了工业文明的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是对工业文明的根本扬弃。生态文明高明于以往文明形态之处在于:它既主张获利于自然,又强调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一种注重人和自然双方价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价值观。

其次,在文明的道德观上,生态文明观实现了从单纯的人际道德观向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的全面道德观——生态道德观转换。

生态道德观念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它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凸显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它强调,人对自然拥有道德和义务,人应该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规范人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并利用道德调控人类行为,引导人们自觉地关心自然,维护自然良好的生存状态,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同传统道德观相比,生态道德观的价值导向、道德评价依据和标准都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它以崭新的生态意识为主要内容;要求人们在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及其方法上都把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依据这种生态道德观制定的生态道德规范则渗透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行为调节上,力求建构起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的稳定、高效系统。

当今,全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挑战。站在展望新世纪的地平线上,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保护环境,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是全人类迫切需要的新伦理,创立新的生态道德是当今最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公德。这种新的生态道德倡导人类新的伦理生活方式,即:人类应在地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持续生存,以享受持续、健康和完美的生活;应建立人与自然的全新伙伴关系,确保地球的一体性。当今,这种新的生态道德已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公德中最有时代意义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