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研究》简介
《硫黄研究》这本书是由.刘文伟编著创作的,《硫黄研究》共有307章节
1
前言
我酷爱中医,嗜学经典,崇仲景而师百家,提倡三阴三阳辨证,重视辨体质、识腹证、辨方证、选效药,长期扎根临床一线,上能谨遵师道,继承学术;下能热心指导后学,传承薪火...
2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硫黄基础知识及诸书描述 一、基础知识 1.异名 2.释名 3.基原 4.矿物 5.采集 6.药材 7.化学成分 8.药理 9.毒理 10....
3
第一章 硫黄基础知识及诸书描述
...
4
一、基础知识
...
5
1.异名
石硫黄(《神农本草经》),流黄、石留黄(《吴普本草》),昆仑黄(《本草经集注》),烦硫、石亭脂、九灵黄童、山石住(《石药尔雅》),黄硇砂(《海药本草》),将军(...
6
2.释名
硫乃石之属,以其性质流通而色黄,故名硫黄。《本草纲目》云:“硫黄秉纯阳火石之精气而结成,性质通流,色赋中黄,故名硫黄。含其猛毒,为七十二石之将,故药品中号为将军...
7
3.基原
为自然元素类硫黄族矿物自然硫,主要是用含硫物质或含硫矿物经炼制升华而得的结晶体。...
8
4.矿物
自然硫晶体结晶属斜方晶系。晶体为锥柱状、板柱状、板状或针核状,集合体呈致密或疏松块状,或为泉华状及隐晶的土块状体、皮壳、被膜等。黄、蜜黄或褐黄色;因含杂质可带灰...
9
5.采集
采挖自然硫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10
6.药材
硫黄呈不规则块状及粗颗粒状,浅黄色、黄色或略呈绿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表面粗糙,具有多数小孔隙。体轻,质松脆,易砸碎。有的断面呈蜂窝状,纵面可见近于平行排列的...
11
7.化学成分
纯品主要含硫,尚杂有砷、硒、碲等,亦常杂有泥土及有机质等。...
12
8.药理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实验表明,硫黄对水合氯酫、乙醇引起的小鼠睡眠作用无明显影响,而对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提示硫黄对脑干有抑...
13
9.毒理
硫黄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在肠内脂肪较多时,可产生硫化物和硫化氢,如吸收入血后,即成为硫化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还可直接麻痹中...
14
10.炮制
(1)硫黄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捣成小块研细。 (2)制硫黄 先将豆腐切成片,铺一层入锅内,再铺上一层净硫黄块,如此层层铺好,加清水没过药材,用文火煮至豆腐显黑...
15
11.药性
味酸,性热。有毒,归肾、脾、大肠经。纯阳燥烈。 (1)《神农本草经》:“味酸,温。” (2)《名医别录》:“大热,有毒。” (3)《药性论》:“有大毒。” (4...
16
12.功效主治
外用攻毒杀虫疗疮,内服助阳益火通便。主治湿疹,奶癣;皮肤瘙痒;疥癣,癞疮,秃疮,湿毒疮,妇人阴蚀,阴疽恶疮;阳痿、遗精、尿频、带下,肾气不纳所致的短气喘逆及脾肾...
17
13.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敷;或烧烟熏。...
18
14.使用注意
本品大热大毒,内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孕妇禁服。畏朴硝。 (1)徐之才《药对》:“畏细辛、飞濂、朴硝、铁、醋。”(引自《本草纲目》) (2)《本草...
19
15.应用配伍
除湿杀虫。本品性热有毒,外用有较强的除湿解毒、杀虫止痒功效,是治疗疥癣、湿疮瘙痒等皮肤病的常用药,既可单用,亦可与雄黄、白矾、川椒、蛇床子等杀虫止痒、燥湿收敛药...
20
二、文献综录
硫黄始载《神农本草经》。亦称生硫黄、石硫黄,粉末入药者又称硫黄末。本品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佳,旧时亦称为光明硫黄。 但在商品中尚有天生黄和舶上硫黄两种,...
21
第二章 硫黄古今内服验方及临床报道
...
22
一、硫黄古今内服验方
...
23
1.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120g(为细末),硫黄(明净质佳者)120g(为细末),生姜适量。 古代治丸法:上药用生姜自然汁同煮,入干蒸饼末捣和匀,放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24
2.黑锡丹原书载方
黑锡、硫黄共各60g,制附子、胡芦巴、补骨脂、阳起石、小茴香、沉香、肉豆蔻、川楝子、木香各30g,肉桂15g,研细末,酒糊为丸。每服5g,一日2次。功能:温肾纳...
25
3.黑锡丹
黑锡60g,硫黄60g,阳起石30g,川附子30g,木香30g,胡芦巴(酒炙)30g,小茴香(盐水炙)30g,肉豆蔻(面煨)30g,桂心15g,沉香30g,川楝...
26
4.来复丹
主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中暑冒暑等。 药物:元精石、硝石、硫黄、五灵脂、青皮、陈皮。 服法:米饮糊丸(备用)。 〔周选堂:《时病论歌括新编》,武汉...
27
5.金液丹(一名保元丹,一名壮阳丹)
舶上硫黄十斤,用铜锅熬化,麻布滤净,倾入水中,再熬再倾,如此七次,研细,入阳城罐内盖顶,扎定,外以盐泥封固八分厚,阴干,慢火煅红,次加烈火,煅一炷香,寒炉取出,...
28
6.起痿丹(一)
治诸痿,法当养阳明与冲脉。阳明主胃乃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诸经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养于宗筋,会于气街,属于带脉,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
29
7.起痿丹(二)
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蜀椒、蛇床子、韭子、小茴香。 痿证大都主热,痹证大都主寒。然痿证亦有寒者,痹证亦有热者,此不可泥也。《黄帝内经》曰:“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30
8.硫黄丸
(1)硫黄、矾石、干姜、吴茱萸、肉桂、乌头、附子、川椒、人参、细辛、皂角、当归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服3~5g,一日3次,功能温阳散寒止痛。治头痛,遇寒痛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