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尫痹
华某某,女,48岁,患者双膝、腕关节肿痛半年,伴屈伸不利,受凉后为甚。于2012年8月9日来诊。患者6个月前,因顶风冒雪赶路而出现双膝、腕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尤以动凉水为甚。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间断使用解热镇痛药,效果欠佳。因便溏,而服参苓白术散等,效果较差;舌质淡嫩,苔白厚腻,脉沉滑。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加之外感风寒湿邪,深侵入肾,肾主骨,合而为骨痹。故见双膝、腕关节肿痛,伴屈伸不利,尤以受凉后加重。同时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伤脾蕴湿,加之外感风寒湿之邪,内湿与外湿同气相求,互为因果。脾胃虚弱兼内湿则便溏。内外湿阻滞经络则四肢关节肿痛。苔白厚腻,脉沉滑均为寒湿内盛之征。中医辨证为尪痹,肾虚寒盛,兼湿邪阻滞证。急则治其标,宜先去湿为主。辅以疏风散寒。处方:苡米仁30g,苍术20g,白术20g,茯苓10g,香附10g,陈皮10g,制附片20g(先煎半小时),炙麻黄10g,细辛15g,青风藤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补骨脂30g,骨碎补30g,川杯牛膝各30g,干姜10g,炙甘草10g,红枣4枚。3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2次温服,每次送服生硫黄粉0.5g。
二诊:30剂后,双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晨僵减轻,诸症缓解,继以祛湿、疏风、散寒治疗。舌质淡,苔仍白厚腻,脉沉滑。寒湿仍重。故上方加大茯苓用量改为40g,另加川乌20g(先煎1小时)。以加强祛湿、散寒之力。再服30剂。
三诊:又30剂,药后双膝关节疼痛减轻,仍有肿胀,活动不利,畏寒明显,乏力,腰膝酸软。舌苔白厚腻程度减轻。湿邪渐祛,目前以肾虚寒盛为主。治以补肾祛寒,散风除湿为治则。同时因“湿”已不明显,去掉苍术、茯苓,加用雷公藤多甙片2片,一日三次。上方再进30剂。
四诊:药后双膝关节疼痛肿胀已经消失,双侧手指关节晨僵仍可见。辨证为肾虚寒盛证。效不更方,上方加生白芍60g,当归30g,以加强舒筋除僵之功。再服30剂。
五诊:双侧手指关节晨僵略减,但无明显疼痛,仍稍畏寒,病情稳定,寒仍重,另加草乌20g(先煎1小时)。再服30剂。
六诊:服药后,舌见红知温热力大。各关节已完全不痛。上方加槐枝100g,忍冬藤100g。再服30剂。
七诊:服药后,病情稳定,双侧腕、膝关节已无肿痛,轻微晨僵,畏寒。舌淡、苔白、脉沉。已无风湿之表现,纯为寒象。宜补肾暖脾。处方:制附子、制草乌、制川乌各10g(三者先煎1小时),干姜30g,细辛10g,骨碎补30g,补骨脂30g,生草10g,30剂,水煎内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每次冲服生硫黄粉0.5g。
八诊:诸症如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沉。拟金匮肾气丸8粒,一日三次,送服生硫黄粉0.5g,30天为一个疗程。
九诊:服三十天后,舌淡红,苔薄白,脉已浮起。为巩固疗效,上方改为2日1剂。
十诊:无任何不适,正常人舌脉,为进一步巩固疗效,上方改为3日1剂服。又30天。
电话随访5年,患者可以生活自理,正常上班。
按:本案初诊时辨证属肾虚寒盛,兼风湿阻滞型尫痹。肾虚寒盛为本,风湿阻滞为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先祛湿为主,因湿较多表现,如舌苔厚腻,便溏,辅以祛风、散寒,围绕此原则,灵活组方,结合前人“健脾湿邪可祛,气旺顽麻自除”。重用茯苓、苡米仁、苍术、白术,用香附、陈皮理气,协助除湿,用制附片、炙麻黄、细辛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阳虚外感之证。用干姜,因古人有“附子无姜不热”说。制附子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络,扫荡全身寒邪。用青风藤、伸筋草、透骨草加强疏利关节,通络止痛,肾主骨,用补骨脂、骨碎补、怀牛膝补肾补骨。生硫黄温阳作用大于熟硫黄,前贤张锡纯氏早有阐明。诸药合用,共奏奇功。至第三诊,湿邪渐解,肾虚寒盛转为主要矛盾。宜补肾祛寒,兼散风除湿,同时因中焦湿滞不太明显,去掉苍术、茯苓。加用雷公藤多甙片,祛风解毒,除湿消肿,舒筋通络,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从四诊到七诊,辨证均以肾虚寒盛之证为主。故守法守方。一直以补肾祛寒为主,而对于兼变证,则随证治之,如见舌红化热则加用槐枝100g,忍冬藤100g凉利关节,舒筋活络。至七诊,病情已经控制,日趋于稳定,一直以补肾祛寒为主,因此风湿邪已彻底祛除。回想此一杂症、难症患者,其确实配合较好,前后将近1年,患者竟克服各种困难,服如此这么多汤药,实在也不易。反过来,若作者辨证有误,二诊都恐怕进行不下去,更不要说以后的治疗了。因此,辨证精准,用药见效,不仅增强了医患治疗的信心,而且有助于疗程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