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录
硫黄始载《神农本草经》。亦称生硫黄、石硫黄,粉末入药者又称硫黄末。本品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佳,旧时亦称为光明硫黄。
但在商品中尚有天生黄和舶上硫黄两种,天生黄是含硫温泉水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舶上硫黄亦称倭硫黄,系硫黄经提炼精制而成,为海外进口品,主产于日本、琉球及美洲,其中以日本产者质结实,有光泽,呈蜜蜡色,品质较佳。
后世诸种医书本草多有内服及外用治疗疾病的记载,将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绿色时取出,漂去豆腐阴干入药者称为制硫黄。制硫黄毒性已减,内服较安全,多入丸散内服,补火助阳适用于命门火衰引起的诸症。如腰酸膝冷,阳痿及肾气不纳所致的喘咳和虚寒腹痛等症。故寇宗奭云:“石硫黄今人用治下元虚冷,元气将绝,久患寒泄,脾胃虚弱,垂命将尽,服之无不效。”现代临床用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腹泻、便秘、慢性肾炎、阳痿、肿瘤、红皮病、风湿病等病症的治疗,证明有良好的疗效。
硫黄外用所治范围更广泛,生用毒性较大,多作外用以杀虫解毒、燥湿止痒。常用于疥癣、秃疮、天疱疮等多种皮肤疾患和肿毒。《神农本草经》谓“主治妇人阴蚀”,《肘后备急方》治女子阴疮,《外台秘要》治聤耳,《梅师方》治湿疱疮,《本草纲目拾遗》谓“灭斑、杀虫。”《外科正宗》真君妙贴散,以本品合荞麦面、白面、清水拌成薄片,阴干研末,用于顽硬恶疮、漫肿不作胀,或皮破血流、湿烂以及天疱疮、酒刺等病症。近人临床验证外用治奶癣、遗尿、圆形脱发、酒皶鼻、疥疮、蛲虫、毛囊炎、溃疡久不收口、青年扁平疣、神经性皮炎、阴囊或阴唇湿痒、脂溢性皮炎、网球肘、白癜风、黄水疮等外科顽癣痼疾多有效验,故为众多医家推崇。
本品《吴普本草》《名医别录》《药性论》均言有毒或有大毒,但近代研究其毒性并非很大,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仅为20g/kg,大剂量使用或较长期服用多可引起动物中毒症状的发生,而胃、肠、肝、脾、肾、肺、肾上腺、心肌则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临床有治疗水肿病人,一月内用生硫黄120g。有的病人甚至长期嚼服生硫黄,累计量达2000g之多,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桂林医专药理试验也证明,硫黄一次服用2g/kg是安全的,说明硫黄临床内服或外用较为安全可靠。但全身衰弱,伴有心、肝、肾功能不良者,使用时则应注意,以防中毒症状的发生。
1.《本草纲目》:“乌梅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嗝,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2.《本草经疏》:“石硫黄,禀火气以生。《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温热。冷癖在胁,咳逆上气,寒邪在中也,非温剂无以除之。又曰:硬则气坚,咸以软之。心腹积聚,邪气坚积在中也,非咸剂无以软之。命门火衰,则为脚冷疼弱无力;下焦湿甚则为阴蚀、疽痔、慝疮。酸温能补命门不足,大热能除下焦湿气,故主之也。其主头秃、恶疮、疥虫者,悉取其除湿杀虫之功耳。《神农本草经》又主坚筋骨及《名医别录》疗鼻衄止血者,皆非其所宜,夫热甚则骨筋缓,火载血上则错经妄行,岂有大热之物,反能疗是证哉?无是理也。”
3.《本草新编》:“(硫黄)惟大热,用之不得其宜,亦必祸生不测,必须制伏始佳,须用寒水石制之大妙。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
4.《得配本草》:“人生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每见虚热者,补阴之剂,投之半载一年,未即有效,遂以滋阴为无济,不若补阳以生阴。且云怯病内必有虫以食其髓,惟硫黄下补命门,兼可杀虫,因之曰服寸匕以其速效。讵知阳火日盛,阴水益燥,速之使毙,而莫之知也。且果系虚寒,亦应补气以回阳,乃用此酷烈之药而毒之死,何哉?”
5.《国药诠证》:“石硫黄性味酸温,《神农本草经》主治妇人阴蚀疽痔,以阴蚀疽痔均为湿病,酸能收涩而温能散寒逐湿也。湿散则阴蚀可除而疽痔可愈矣。湿阻则化毒而为恶血,收涩可以制血,湿散可以行血,故能治恶血。筋骨不坚,由于湿阻而气滞,收涩可以利气,散寒可以逐湿,故能坚筋骨。头秃为虫病,石硫黄能杀虫,故可治头秃。《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寒湿阻滞则心腹积聚,酸以收涩,温以散寒,寒湿去则积聚散矣。湿阻则气不和而为邪气,寒阻则湿不化而为冷癖,故散湿逐寒可以除在胁之冷癖邪气也。气中挟湿则咳逆,气阻而不能下达则上气,收涩可以利气,温中可以散湿,湿去而气和则咳止矣。湿阻而不下达则脚冷,湿化为热则疼,气阻则无力,故收涩散寒可以治脚冷疼弱无力。血为寒湿阻滞于上,化热则成鼻衄,故收湿散寒可以通阳而止鼻衄。”
6.所谓有毒者,未必皆有毒,故《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用生硫黄、生水蛭诸药,而皆别有发明也。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23〕
7.下焦寒凉泄泻及五更泻者,皆系命门相火虚衰。确能补助相火之药,莫如硫黄,且更莫如生硫黄。为其为石质之药,沉重下达耳。不经水煮火烁而其热力全也!硫黄无毒,其毒即其热,故可生用。然愚向用硫黄治寒泻证,效者固多,兼有腹之泻更甚者,因本草原谓其大便润、小便长,岂以其能润大便即可作泻乎。后阅西人药性书,硫黄原列于轻泻药中,乃知其服后间作泻者,无足怪也。且其所谓轻泻者,与中医说所谓大便润者,原相通也。于斯再用硫黄时,于石质药中,择一性温且饶有收涩之力者佐之,即无斯弊。且但热下焦而性不僭上,胜于但知用桂、附者远矣。若于方中再少加辛香之品,引其温暖之力以入奇经,更可治好血海虚寒不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