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喘证

6.喘证

邓某,男,70岁,气促20天,加重1小时,于2007年8月6日来诊,患者于6月10日出现气促,伴上腹部饱胀感,无腹痛、腹泻,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怔忡。在当地村卫生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胃炎”,予静点氧氟沙星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后腹胀有所缓解,但气促逐渐加重。遂于7月20日又来我院门诊就诊,EKG提示:①急速型心房纤颤;②ST-T段改变;胸片示:肺瘀血,考虑心衰;心脏彩超: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二尖瓣、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肺动脉血压(中度);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正常。遂收入留观,诊断为“心衰、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予地高辛、螺内脂、HCT等药物后,症状稍缓解,并回家一直服上述药物,病情稳定。20天前出现气促,1小时前出现气促加重,伴心悸、怔忡,右足麻木,冰凉,疼痛,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收入我科。入院中医诊断为:喘证(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快速型心房纤颤,心功能IV级。刻下:活动后心慌、气短、气促、神疲、大便溏薄、足部疼痛、麻木,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咳嗽、咳痰、痰色白、纳少,眠差,此为阳气亏虚,痰瘀内阻之证,宜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红参10g(另炖),制附子10g(先煎半小时),麻黄6g,细辛10g,生草3g,瓜蒌30g,薤白10g,桂枝10g,制半夏15g,丹参50g。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并送服黑锡丹(人丹大小)8粒。

复诊:服药10剂后,活动后气促减轻,夜间可平卧,咳嗽、咳痰减少。效不更方,守原方再进10剂。

三诊:活动后微有气促,其余症状全无。停汤剂(因不方便),为方便期间,采用液体疗法:①5%GS500ml+参附注射液20ml;②5%GS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10天。静脉滴注,一日一次。配合茶碱缓释片0.1mg,每日2次。

随访半年,病无复发。

按:活动后气促,乃脾肾气阳不足;咳嗽、咳痰、痰色白、纳少,主由肺脾气虚,痰浊内生。眠差,乃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所致。舌淡紫,苔白均主痰瘀。脉沉细以阳虚为主。喘之因主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肾相关。喘在肺,而不止于肺也。病理主要因素在于痰和瘀。故治则应为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所用处方包括如下几个:参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振心阳为主要治法,而痰瘀之存在又可阻碍心阳,因此化痰活血有助于心阳的恢复。用黑锡丹温壮下元,镇纳浮阳。喻昌曾言:“凡遇阳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药再无他法可施。昌每用……厥功历历可纪。”在临床实践中,作者体会若症状十分急,可以静脉推注参附注射液60~100ml,若症状不太急,可以静滴20ml。总之本患者喘病部位在心,温振心阳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而收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