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久泻(二)
某女,48岁,久泻3月于2012年5月3日来诊。刻下: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中阳虚,宜温中涩肠。拟《伤寒论》桃花汤进退。处方:赤石脂30g,干姜15g,粳米3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每次冲服脂硫面(赤石脂100g,生硫黄10g,研细搅匀,备用)10g。
二诊:泻泄略停,小便已稍利,肢暖。上方再进10剂。
三诊:泻泄停,小便利。上方再进10剂。
四诊:大便成形,停服汤剂,仅进脂硫面,每次5g,一日两次。连进一个月,病愈。
按:本患者证在脾肾虚寒,肠失固摄所致,故腹痛喜温喜按,应温中涩肠。赤石脂体重性温,涩肠固脱,本人体会,虚寒泻泄用赤石脂涩肠,十分迅速,似思密达,有治溃疡之作用,但治标不治本。为了治疗虚寒泻,本人在临床不断探索,发现赤石脂与生硫黄粉配用,研极细面,自谓脂硫面,效果很好。取材容易,服用方便。可内服,也可外用敷脐。赤石脂温,硫黄也温,赤石脂涩,硫黄润,西医认为是滑肠药,有轻泻作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也认为硫黄本身不活泼,内服后变成硫化物或硫化氢,刺激胃肠黏膜,使之兴奋蠕动,从而导致缓泻。此过程需要碱性环境、大肠杆菌、特别是脂肪酶的存在。生硫黄有杀菌及杀虫作用,硫黄与皮肤或组织分泌物接触后,生成硫化氢或五硫黄酸,具有软化表皮、溶解角质,杀虫及杀菌作用。硫黄对实验性动物的慢性支气管炎有治疗作用,可使炎症细胞浸润减轻,支气管黏膜杯状细胞数减少,支气管分泌物减少。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认为有杀肠道细菌作用(肠道为碱性环境)。脂硫面中两种药物一涩一润。用量比为10∶1,涩性大于润性,主要表现为涩肠。又杀菌消炎,故认为对肠炎、痢疾、肠溃疡有一定治疗作用。干姜温中性能好,老百姓皆知胃寒嚼些生姜(或干姜)。粳米养胃和中,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起温中涩肠之效。可以治疗中焦虚寒之久泻。后在临床中又有发展,将脂硫面与思密达按一定比例混用,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