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120g(为细末),硫黄(明净质佳者)120g(为细末),生姜适量。

古代治丸法:上药用生姜自然汁同煮,入干蒸饼末捣和匀,放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前空腹时,温酒送下,妇人醋汤下。

近代制丸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120g打汁,和冷开水泛丸如绿豆大,每服3~6g,温开水送下。

本药主治老年人肾阳虚而致的大便秘结,中医称此为冷秘。年老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火不生土,阴凝不化,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不能顺利排出,遂成阳虚冷秘见证。古人虽亦说本方也可用于老年阳虚泄泻,但临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疗老年人阳虚冷秘之证(作者也用于气虚两便不通)。

本方用硫黄补命门真火,热壮肾阳。前人称本品为火之精,把它与大黄并称为“将军”(大黄苦泻之力雄,硫黄热补之力伟)。老年人真阳衰惫,下元火微,肾阳虚弱,火不生土,中运无力,故大肠传导失序,糟粕停滞不下,而大便虚秘不通。方中取硫黄热补命火,并且热而不燥,又配以半夏和降中焦之气使谷气下行,水谷糟粕随肾气温壮,真阳充盛,主下元,司二便的功能加强而从浊道排除。故本方主治真阳虚衰、下元虚冷所致的虚秘冷秘。

硫黄用量:一般用丸药时,可用1.5~3g,近人多在汤药中加半夏6~12g,另用硫黄粉1g(分冲),总之,用量不可过大。

注意:用硫黄时,要用猪大肠一段,洗净,装入硫黄30g,扎紧口放锅内煮烂,约煮5~6小时,取出大肠,把硫黄晾干为末用。

或把硫黄为粗末,放入豆腐块的中心,用布条合定,煮5~6小时,取出晾干,研细末使用。

服硫黄时,要忌食各种禽兽的血。如猪血、牛血、鸡血、羊血等等。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

孟澍江解析《温病条辨》第五十六条:湿浊凝滞,气机郁阻,日久致三焦气机均闭塞不畅,患者大小便都不通,宜半硫丸治疗。

一般而言,热邪易耗伤人体正气,而湿邪为什么也能损伤人体正气呢?热邪之所以伤气,是因为根据五行学说,热邪属火,肺主一身之气而属金,火能克金,故邪热内炽,则肺金所主之气易受损伤。湿邪之所以伤气,是因为肺司呼吸主天气,脾运化水谷主地气,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阴,按照运气学说的理论,太阳与湿土相应,若湿浊之气大盛,反而会损伤肺脾二脏的气化功能,湿浊凝滞日久,则不仅阻遏中上焦气机,还可进一步影响及下焦。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故湿浊内阻不但阻遏气机,而且可损伤阳气。本证湿浊阻遏三焦,气机闭塞不通,故患者大小便都不通。如今有些医生凡通大便,大多使用大黄,然不知大黄药性寒凉,攻下之力顽强,只适用于邪热与燥屎搏结肠腑所致的便秘。若属湿浊内阻下焦,困遏阳气,日久肾阳受伤者,治疗则宜用半硫丸,温阳散寒,化湿泄浊,则二便自能通利,切不可再用大黄苦寒攻下,以免更伤阳气。方中硫黄性虽热而不燥,能疏导通利大肠,半夏入阴分,其性燥能温脏浊,性温能开达郁结,又可降逆气,二药合用,可使阳气来复,三焦气机通畅,则大小便自然恢复通利。

《温病条辨》五十六条与五十五条的证候皆有便闭,但病机有所不同,治疗亦异。五十五条所述的便闭,病机偏于湿重,故治疗时以祛湿为主;本条所述便闭,病机则偏于气虚,故治疗以补气为主。由于肾司二便,肾阳被湿浊困阻,日久则阳气受损,使肾脏司二便的功能异常,致二便秘结,故用硫黄以温补肾阳。肝主疏泄,风木与湿土相互制约,肝木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湿气畅行而不会留滞;若湿气凝聚,反过来会使肝的疏泄功能障碍而气机不通,本证湿浊内阻三焦,困遏气机,故配伍半夏,以燥湿理气,湿浊一去,则肝的疏泄功能得以恢复,从而有利于三焦气机的调畅。若湿热之邪完全化热化燥,热邪与燥屎搏结肠道而致大便秘结者,则又必须使用苦寒攻下之大黄以泄热通便。后学者应详审其证候表现而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半硫丸组成:

石硫黄(硫黄有土硫黄、水硫黄、石硫黄3种,入药必须用石硫黄。土硫黄有土纹,水硫黄呈直丝纹,其颜色均晦暗无泽而气味转臭,只有石硫黄有方棱石纹,晶莹光泽无臭味。因其外观大体与明矾相似,故道家称其为黄矾。硫黄是凝聚自然界日月水土之精华相结而成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硫黄的质量也不同,一般产于东北方的硫黄质量较佳,从运气学说角度而言,东北方属于少土部位,产于此的硫黄色泽晶莹鲜明,其气轻清而毒性很小。而产于西南方的硫黄质量较差,从运气学说角度而言,西南方属于太土部位,是秽浊之气归聚之处,这种硫黄颜色晦暗无泽,其气重浊而毒性较大,不能入药,只可作火药用。产于国外的硫黄多经航海船只运入国内,故又有倭黄之称。入药前须将硫黄放入莱菔中煎煮12小时左右,则可消除其毒性)、半夏(制)。

以上两味药,取等分,共研细末,蒸饼为丸,做成梧桐子大,每次服一钱或二钱,用白开水送下(半硫丸具有补肾燥湿之功,故临床既能治疗气虚而致的便秘,又能治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大便溏薄日久不愈者)。

〔孟澍江、沈凤阁:《温病条辨白话解》,北京:春秋出版社,199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