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痛痹
马某,女,50岁,工人。
初诊:1991年8月15日。房劳后大汗淋漓,打开窗户贪凉风吹,遂肢体酸困疼痛卧床不起12天。经用激素、消炎镇痛类药物,效果欠佳来诊。刻下:腰及双下肢剧痛难忍,以活动时为甚,不能伸屈转侧,表情痛苦,肌肤冰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痛痹。证属风寒阻滞经络。治以散风除寒。处方:秦艽30g,羌活30g,独活30g,炙麻黄6g,细辛10g,制附子50g(先煎2小时),生、炙甘草各15g。水煎服。一日两次,每次冲服生硫黄粉1g。
二诊(8月8日):服上药1剂后,疼痛加剧,继而全身温暖如春,汗出后疼痛减轻,周身感觉轻松,可下床走动数步。服药2剂,疼痛大减,能持杖下床如厕。3剂后腰及双下肢疼痛基本消失,但双下肢仍觉酸困、沉重,上方加炙黄芪60g,继服7剂。
三诊(8月28日):诸症若失,二诊药方粉面制成蜜丸,每丸9g,一次一丸,一日三次,服半年,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诊,嘱其单服硫黄面1g,每日一次,服半年。痊愈。
按:房劳后汗出,毛窍开放,卫阳不固,迎风贪凉,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汗被寒阻而为湿,风寒湿郁于肌表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肢体剧痛,屈伸痛增。此属寒邪偏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热散寒,羌活、秦艽、独活辛温散寒祛风,甘草缓和附子毒性,硫黄散寒温阳。
本方侧重散寒温经,兼祛风湿。服第一剂痛加重,是药欲温通,而邪闭阻碍较甚,仍不能温通,是病重药轻之故也。出汗后,风寒湿随汗而解,疼痛顿时减轻,故3剂疼痛已基本消失。双下肢仍有酸困,乃湿邪黏滞缠绵,不易速去,又恐汗多耗伤人体正气,故加黄芪,且用量大,这里吸收了清朝医家王清任用大量黄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本案药后汗出,使邪随汗而解。前人对此早有应用,汉代张仲景治痹证用越婢加术汤、乌头汤均有发汗作用,仲景用汗法多强调汗以微出为妙,不可大汗,大汗亡阳矣。仲景用桂枝汤强调微汗,食粥以助汗源并扶正气,这里的粥与黄芪所起作用一样,都是怕大汗亡阳失气,我受之启发,用桂枝汤治疗痛痹,桂枝用200~300g,生白芍用80g,止痛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