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前病变

17.食道癌前病变

华某,男,50岁。以便溏体乏1个月,于2009年10月7日来诊。1个月来,大便溏薄,每日3~4次,伴体乏无力,胃镜提示:①食管炎,病理示食管中上段黏膜上皮灶性中重度异型增生(癌前病变);②慢性浅表性胃炎。遂要求中医治疗。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刻下:大便溏薄,每日3~4次。伴体乏无力,腰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诊其为脾胃虚弱型虚劳(食管炎、癌前病变,慢性浅表性胃炎)。治则:温补脾肾,行瘀化饮,清解郁热。处方:黄芪30g,白术20g,仙茅30g,仙灵脾30g,三棱30g,莪术20g,猪苓30g,泽泻2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蚤休30g,生草6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每次冲服生硫黄粉0.5g。

二诊:前方采用补、消、清三法。10剂后,精神大增,便溏好转,继守治法,宗原方再进10剂。

三诊:服后精神,体力均佳,再宗原方又进10剂。

四诊:痰饮是津液凝聚之变,瘀血是血运行不利的产物,痰瘀互结,迁延不去,且久郁又易化火,火久成毒,变生窠囊、癥积,为患无穷。然究其根本,实与肾气虚,中气乏息息相关。故宜在其欲变未变之时,溯根寻源,及早防治,更需持久之战,反对急功近利。处方:黄芪30g,白术20g,仙茅30g,仙灵脾30g,三棱20g,莪术20g,猪苓30g,泽泻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蚤休30g,姜制半夏20g,桔梗6g,生草6g,生姜(后下)3片,大枣擘3枚,又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每次冲服生硫黄粉0.5g。

五诊:胃和纳佳,精神如常人,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今日胃镜复查:反流液不多,食道中、下段隆起糜烂消失。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角蠕动好,胃底、胃体、贲门无殊。乃知1月来,温补脾肾,行痰瘀,清郁热获效。处方:炙黄芪15g,白术15g,苏梗15g,白及15g,30剂,水煎内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温服一次,每次冲云南白药2g,生硫黄粉0.5g,2010年1月胃镜复查提示:食道正常,并因无从下手活检,故未做病理检查。

电话随访,一切正常。

按:本案辨证为脾肾虚弱,运化不及,但胃镜检查发现有较多的反流液,且食道中上段隆起糜烂,经多家医院病理检查,均是食管鳞状上皮中重异型增生,提示食道有癌前病变,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拓展望诊的广度和深度,将其纳入辨证内容,认为食管隆起糜烂及较多的反流液是胃内痰饮及瘀血之证,且有痰瘀互结,郁而化热之趋势,并认为痰饮、瘀血既是脾肾虚弱,健运乏力的结果,同时又是继发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若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演变成窠囊、癥积、噎膈等难治性疾病。明·徐春甫《古今医统》论噎膈“此必有死血,有痰”。清·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倘若痰瘀互结,已形成窠囊、癓积、噎膈,往往会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宜在其欲变未变之时,及早防治,才符合“上工治未病”精神。

本例即是成功运用补脾肾、行痰瘀、清肺热的治则,逆转病机恶变的典型医案之一。以三棱、莪术、云南白药作为消癓散瘀的经验用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败酱草清化痰瘀,为防癌、抗癌之典型用药,似对癌前病变有较好的作用,应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