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慢性支气管炎

7.慢性支气管炎

王某,男,60岁。2007年11月8日因反复咳嗽5年余来诊。2002年因外感风寒而致咳嗽,经抗生素治疗未根治,此后反复发作,每次均为受凉而引起,冬季多发,天气转暖则好转,咳嗽有痰,色白而清稀,无胸痛,仅咽部不适,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近日咳嗽、咳痰加剧,故来就诊。查其脉象沉细,舌苔薄白,舌淡,诊为寒痰阻肺型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痰饮潜伏肺肾,久咳5年,痰多白沫,四肢冰凉,畏寒,以背部尤甚,有时气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证属阳虚,故当温阳,“离照当空,阴霾自化”。处方:制半夏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白芍3g,甘草10g,麻黄6g。10剂,一日一剂,水煎内服,分两次温服,每次冲服生硫黄末0.5g。

二诊:10剂后,诸症减轻,仍少许咳嗽,气促,伏邪从痰饮立法,温药和之,宿患转平,再宗前方,以肃余邪。处方:制半夏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白芍3g,甘草10g,生附子10g(先煎半小时),地龙6g,麻黄6g。10剂,水煎内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每次冲服生硫黄粉0.5g。药后病愈。

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患者咳嗽5年,缠绵不愈,咳痰白沫,遇寒易发,平素畏寒,背部冷感明显,脉沉细,苔薄白,寒象明显,饮邪入背络太阳经,故背寒,饮邪久伏,稍感风寒,即可触动伏饮,夹感而发。证属本虚标实。加入硫黄性温大热,加入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品,外达皮毛可除表寒,内达下元而除痼冷。与麻黄配伍,能温肺散寒,助阳固表,宣补并用,攻补兼施,温扶阳气。总之,应重视阳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白芍、甘草、地龙可解除支气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