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高血压病
2025年09月26日
65.高血压病
华某,女,78岁。2007年8月7日来诊。头晕眼花数日,尤以坐位起立时明显,伴血压起伏。初诊:三日来头晕眼花,由坐位站起时明显,血压波动不稳,有时血压升高(160/80mmHg),有时血压偏低(100/70mmHg),某医考虑可能与血压降之太过有关,但若停药,血压又会升高,刻下:纳差,胃脘凉痛、腹胀,面色萎黄发黯,形体偏瘦,舌淡苔白,脉细缓。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阵发房颤、两肺散在微结节,慢性胃炎,脂肪肝,慢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青光眼、龋齿,并一直在服药降压,诊断为脾虚湿阻风眩(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法:健脾化湿、益气升清。拟四君子汤进退。处方:厚朴10g,山楂30g,砂仁10g,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15g,炙草3g,升麻6g,柴胡3g,7剂。水煎内服,每日一剂,早晚温服,每次送服生硫黄粉1g。
二诊:7剂后,头晕大减,纳食略增,精神倍增,舌淡,苔白,脉沉。效不更方,再服10剂。诸症俱失。停药月余,不见病复发。
按: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可以看到无特殊原因而出现血压波动现象,即使按时服药也难以避免。这可能与老年人心肾功能下降,动脉硬化,药物代谢缓慢且与蓄积有关。中医认为:因老年体弱,脏腑亏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此患者脾虚气弱,湿浊阻滞,运化不健,故纳差,偏瘦,脘腹胀满,加之服用降压药,血压下降,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眼花,治疗总以扶助脾气,升清降浊为法,往往可以稳定血压,缓解症状,甚至可减少降压药的用量。临床遇到此类患者,中药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