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心衰
2025年09月26日
60.心衰
王某,男,86岁。2010年3月8日来诊。
患者因“活动后气促,胸闷6天”来诊并入院。缘于患者2006年3月2日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咳嗽、咳痰,痰色白量多,伴有胸闷,头晕,肢冷汗出,不能平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病情日甚一日。3月4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老年性心瓣膜病,诊断为“老年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给予静滴丹参针,口服HCT、欣康片等治疗气促,缓解不明显。现收入我科进一步诊治,中医诊断:胸痹(阳气亏虚,痰瘀内阻);西医诊断:老年性心瓣膜病,心功能Ⅲ级。
初诊:活动后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咳嗽、咳痰,痰色白量少。纳少,眠差。舌质暗红,苔白腻,双脉细涩。活动后气促乃心阳不足,咳嗽、咳痰、痰色白,纳少;主由肺脾气虚,痰浊内生。眠差,乃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舌质暗红,苔白腻,双脉细涩,主阳虚血瘀,宜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炙麻黄5g,熟附子6g(先煎半小时),细辛6g,法夏10g,陈皮6g,茯苓6g,竹茹10g,桃仁10g,枳壳6g,薏米仁15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温服,每次冲服生硫黄粉1g。
服药7剂后,活动后气促减轻,夜间可平卧,咳嗽、咳痰减少,效不更方,又嘱其再服10剂,停药2个月,症状再没出现。
按:本患者气促,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肾相关。温心阳为主要治法。但痰瘀之存在,又阻碍心阳的恢复。因此活血化瘀有助于心阳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