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风(一)

6.中风(一)

中风有真类之别。风以类名,明其与真中相类,而非外来之风。故刘河间谓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虚衰。李东垣谓本气自病。朱丹溪谓脾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脉来滑数,寸口有余,尺部不足,右肢不展,面戴阳色,小便时遗,显得肾水久亏,无以济火,又不涵木,土为木克,脾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风淫末疾,良由心境劳烦太过。心为君主之官。心君百凡俱动,肾相翕然而起,烁阴蚀气,气虚夹痰。此类中偏枯左右之所由生也。公订《医话》第一类黄风汤加减主之。

绵州黄芪、青防风、人参、大熟地、云茯苓、炙甘草、化州橘红、制陈半夏、制豨莶、当归身、淡竹沥、生姜汁。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进《医话》第一类黄风汤加减,尚合机宜。策脉体两尺素弱,阴分素亏;两寸本数,心火本旺;中见滑象,痰热可据。右肢麻痹,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黄帝内经》所谓肉苛是也。肾虚不能灌溉一身,脾虚不能营养四末。治病必求其本,滋苗必灌其根。仍以类中风加减主治。

绵黄芪、青防风、人参、大熟地、制豨莶、当归身、冬白术、怀山药、云茯苓、炙甘草、淡竹沥、生姜汁。

再造丸一粒,和服。

再进类黄风加减,诸症未见进退,但大便八日不解。脏阴营液本亏,右肢苛痹。土为木克,无以生金,风旋痰扰于肺,小便时遗,清肃之令不行,肾虚膀胱有热,仍以类黄风为主,加以清上实下之意。

绵州黄芪、青阶风、大熟地、云茯苓、怀山药、大麦冬、羚羊尖、牡丹皮、淡竹沥、生姜汁。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服黄风法,加清上实下之品,未申时,神志微觉模糊,膀胱复有不约之意,阳明旺于未申,痰热内扰阳明,上冒心包,肺热气化不及州都,宜服泻南补北之剂,从心爆甚,肾水虚衰论治。

川黄连、黄芩、炙甘草、人参、大熟地、怀山药、云茯苓、制半夏、山萸肉、生姜汁、淡竹茹。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进泻南补北之剂,心火稍杀,阴液未升,命门真火颇有上越之势,夜半躁而不烦,阴盛格阳之象。大便仍然未解,仲景所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转为阴结,饮食少进,舌苔反白,神情恍惚,间有谬误之语,尺脉按之不鼓,总属肾中水火俱亏。肾为作强之官,水火同居一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大法折其郁气,先取化源,再拟河间地黄饮子,略为增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冀其阴阳相引,水火既济。

大熟地、制附子、油足肉桂、巴戟肉、淡苁蓉、钗石斛、山萸肉、远志肉、五味子、怀山药、大麦冬、怀牛膝。

昨进地黄饮子,尺脉渐起,饮食渐进,神志也清,真阳命火返窟,有机。但阳无剥尽之理,剥极则复。复而不剥则安,剥而不复则危,安危之机,总在阴阳来复。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可谓并行不悖而以既济之功。仍以阴阳相济之剂为主。

大熟地、人参、当归身、冬白术、云茯苓、大白芍、川黄连、油足肉桂、生姜汁、淡竹沥。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服阴阳相引之剂,夜来平善,今晨饮食增加,舌苔渐退,浊痰亦豁,都是佳征。但尺脉仍然不起,乃肾中水火久亏。言乃心声。语言不能流贯,间有词不达意,之外,心阳不能下交于肾,肾水无以上承于心。大便十二日不行,五液不足以润手足阳明之燥。小便时有不约之势,肺虚气化不及州都。诸症虽见于当前,而致病之由已萌于在昔,所从来远矣。岂能一旦霍然,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参入定志安神之品。

大熟地、人参、当归身、川黄连、油肉桂、珍珠粉、琥珀粉、酸枣仁、白茯神、柏子仁、姜汁、竹沥。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服阴阳相引、定志安神之剂,寸脉数象虽平,两尺仍然无力。扁鹊言: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尺脉不起,根蒂有亏,殊屑考虑。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加以固肾填精之品。

大熟地、人参、制附子、川黄柏、鹿茸、当归身、枸杞子、厚杜仲、生姜汁、淡竹沥。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服阴阳相引、固肾填精之剂。脉神形色虽起,然大便十四日不解,其责在肾。肾主二阴,水虚必盗气于金,精损必移枯于肺。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上之节制不行,下之传道失职,此大便不解之本源也。况命火不足,中阳不运,否而不泰,心下至少腹并无痞、满、燥、实、坚可据,非硝黄所宜。治此大法,必温通右命以煦和,静补左肾以濡润。肾中水火上蒸,则脾胃化机自转,肺金清肃令行,大肠传导守职,肾得开阖之权,何扰大便不解。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加以温润之品。

大熟地、人参、淡苁蓉、当归身、怀山药、山萸肉、柏子仁、郁李仁、制附子、油肉桂、怀牛膝、枸杞子、生姜汁、淡竹沥。

再造丸一粒,和服。

昨服阴阳相引之剂,加以温润之品。盖右命之火,以煦和;补左肾之水,以濡润;清肃肺金,以行治节;斡旋中气,以化湿痰。大便仍然不解,饮食又复不思,神清似觉沉迷,尺脉如前不起,命火、真阴、中气久亏难复故也。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加以脾肾双培之品,冀其药力积渐,日久自能一旦豁然。

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淡苁蓉、当归尾、怀牛膝、人参、冬白术、枸杞子、生姜汁、淡竹沥、川白蜜。

昨药后,精神稍振,智慧稍开。大便仍然未解,饮食仍然少进,尺脉仍然未起。盖肾气通于胃,肾中水火俱亏,胃气不能敷布药力,以故寒之不寒,热之不热,润之不润。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加以温通之品。

大熟地、人参、冬白术、当归身、淡苁蓉、枸杞子、柏子仁、松子仁、怀牛膝。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丸一钱,和服。半硫丸即石硫黄、制半夏,等分蜜丸。

昨药后,大便仍然未解,总是命火、中阳不振,转运机迟,清不能升,浊无由降。胃为仓廪。脾司谏议。容受水谷则有坤顺之德,化生气血则有乾健之功。升降失司,反成天地不交之否。午刻,腹中转矢气,隐隐作痛,脾转清阳,胃行浊气之象。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加以升清降浊之品,外用猪胆导法。

大熟地、人参、女贞子、旱莲草、当归身、陈橘皮、银柴胡、绿升麻、生姜汁、淡竹沥、半硫丸为一钱。

猪胆汁灌入肛门内。

昨药后,及猪胆导法,大便仍然不解,总是肾中水火不能上蒸,兼素多肝郁,值春木司权,两重木克,胃气大伤,难于下降。仍以阴阳相引为主,参入斡运中枢兼益右命之品。

大熟地、人参、当归身、陈橘皮、银州柴胡、绿升麻、广木香、佩兰叶、生姜、大枣、半硫丸一钱五分。

昨药后,今日春分大节,脉神形色如昨,便是佳兆。大便仍然未解,虽无所苦,然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亦非所宜。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宜通不宜塞,无痞、满、燥、实、坚可据,非硝黄所能攻。总属肾中水火不能上蒸于胃,胃失下降之职。久则大便一解,恐肾中水火阴阳不相接续,反有钳口不语之虑,仍以阴阳相引为主,加以温通肾俞,畅和中胃之品。

大熟地、人参、女贞子、旱莲草、法制半夏、陈橘皮、云茯苓、炙甘草、当归身、生姜、大枣、半硫丸一钱五分。

昨药后,尺脉竟起,诸症竟起,诸症向安。惟大便兼旬不解,虽云肺气不降,亦由肾气不升。肾兼水火之司,火不生土,水不涵木,木复克土,中土重伤,无以生金,相传治节不行,传导之官失职,大便不解之由本此。仍以阴阳相引之剂,加以温通命火,引益肾水,斡旋中土,清肃肺金主治。

大熟地、人参、制首乌、冬白术、云茯苓、炙甘草、大麦冬、五味子、羚羊角、生姜、大枣、半硫丸二钱。

昨拟方中半硫丸益右命之火;熟地、首乌壮左肾之水;四君子汤斡旋中气;生脉散加羚羊清肃肺金。服后便解神清,胃开进食,脉起,危症获安,乃夫授,非人力也。

大熟地、人参、鹿茸、制豨莶、当归身、枸杞子、冬白术、怀山药、山萸肉。

水叠丸。早晚各服三钱,淡盐汤下。

肝气不郁,面赤如妆,肾虚火不归元,龙雷上扰。仲景所谓面戴阳色,下虚故也,五十日来,默默不思饮食,显是命火虚衰,不能腐熟胃中水谷,卒然寒栗大哭,昏厥者,阳虚则寒,哭泣从阴,阴盛则厥也。口歪于左,小便时遗,类中已著。气痛腹膨,二气源流不畅,大便溏泄,火虚清气不升;胸中噫气,阴盛上走阳明。从来不渴,火虚可据,脾闭,则舌苔非食滞可比。竟夜不寐,阴不敛阳。自觉神魂散约,虚阳欲脱,危如朝露。有气急、痰涌、大汗之变,勉拟回阳之剂挽之。

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制附子、油肉桂、人参、鹿茸、云茯苓、当归身、枸杞子、生姜汁、淡竹沥。

连进回阳之剂,昏厥虽苏,小便虽固,口㖞未正,语言大而有力,阳回阴来复,间有错误,神虚所致。阴不敛阳则不寐,烦躁者,烦出于肺,躁出于肾,躁为阴盛格阳,烦为热蒸阴耗。口不作渴,非真热也,命火真阳借药力假回,而脏阴营液久亏。难于真复,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补阴补阳,皆以化源为主。肾为先天之化源,脾为后天之化源,再拟脾肾双补之剂为主。加以阴阳相引之品。

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人参、云茯苓、冬白术、玄武板、鹿茸、女贞子、旱莲草、生姜汁、淡竹沥。

连进培补化源,辅以阴阳相引之剂,已获效机。症本真阴亏于前,命火衰于后,素多抑郁,二气不能两协其平,五内互相克制,岂旦夕之故,所从来远矣。然大病慎于小愈,一切更宜加意。

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人参、冬白术、当归身、大麦冬、五味子、玄武板、紫鹿茸、生姜汁、淡竹沥。

口目常动,故风生焉。卒然口目歪斜,流涎不止,四逆,右肢偏废,六脉弦细如丝,显系阳虚,本气自病。良由少壮真阴不固,真阳失守,所以致病于前。今病已及身,不知节涩,未有能善其后者。拟《医话》第一类黄风汤加减主之。

防风水炒黄芪、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当归身、枸杞子、制附子、油足肉桂、生姜汁、淡竹沥。

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天之风由东方而生。人之风由肝木而起。故经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又以大气入脏,即败气,即人之风也。风入于脏,卒倒无知,形神颓败,口噤不语,为类中危疴。脉来迟慢,尚属可治。

人参、云茯苓、冬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橘皮、当归身、大白芍、防风水炒黄芪、淡竹沥、生姜汁。

经以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男子发于左,女子发于右。不喑,舌转为可治,今坤道发左,风从肝起。肝内阴中之阳,犯中扰胃。三阳属胃,三阴属脾。当从太阴、阳明论治。不致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为顺。

大熟地、当归身、川芎、人参、冬白术、云茯苓、制半夏、陈橘皮、红花、桃仁、生姜汁、淡竹沥。

经以阳明血燥,则口㖞。润血息风为主。

大熟地、当归身、大白芍、制豨莶、三七、防风水炒黄芪、红花、苏木、桃仁。

外用肉桂浸烧酒,加马脂涂颊,桑枝钩钩正。

经以击仆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宜乎淡薄食味,以养冲和。恬淡无为,以舒神志,自无不愈。

人参、云茯苓、冬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橘皮、制豨莶、生姜、大枣。

经以忧愁不解,则伤脾。脾主意,失意则愧乱,四肢不举,宜归脾汤。

人参、云茯苓、防风水炒黄芪、冬白术、炙甘草、当归身、酸枣仁、远志肉、广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经以少阳枢折则骨摇,行则振掉。乃类中之始。

大熟地、当归身、赤茯苓、炙甘草、制半夏、陈橘皮、制豨莶、宣木瓜。

再造丸一粒,和服。

类中脉多迟慢,与真中脉多浮数不同,本气自病故也。口㖞、舌謇、言徐,左手难于举动。肝火素旺,性情多怒,便血有年,时发时止,显是血不养肝。风淫末疾,戒之在怒,静养为宜。

大生地、当归身、大白芍、川芎、红花、苏木、丹参、桃仁、乳香。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阴亏火旺,风生巅眩,口㖞目渺,心震面热,筋惕肉,脉来迟慢少神。

法当壮水济火,润血息风。

大生地、犀角尖、羚羊尖、川黄连、当归身、大白芍、童子小便、淡竹沥。

五志过极,皆从火化。阴阳相引为欠。言迟者,风也。因欠而眩晕。言迟,乃风振痰升,阻碍阴阳相引之道,故引伸数欠。良有素昔思虑、烦劳、抑郁,土为木克,液化为痰所致。崇土安木主之。

人参、云茯苓、冬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橘皮、当归身、酸枣仁、远志肉、制豨莶、青防风水炒黄芪。

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服壮火潜阳之剂,右肢偏废能起,眠食俱安,阴中之水方生。现在舌謇言徐,阳道不振,乃阴中之火未复,宜间服益火之剂。然桂无佳品,附子非真,姑以杞鹿代之。

大熟地、枸杞子、紫鹿茸、怀山药、山萸肉、淡苁蓉、巴戟肉、五味子、云茯苓。

二气贯于一身,不必拘左血右气。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蕴气以煦和,气含血以濡润,血由忧煎,气随悲减,不能灌溉一身,无以荣养四末。偏枯在左,亦当治右。经言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上病下取,下病之取,一以贯之矣。

大熟地、人参、当归身、冬白术、大白芍、川芎、云茯苓、炙甘草、绵州黄芪、制豨莶、紫鹿茸。

阴亏火旺,痰生风动,头眩足软,口眼㖞斜,消谷善饥,形盛脉软。外强中干,类风已著,爰以《医话》第一类黄风汤加减主之。

大熟地、人参、防风水炒黄芪、当归身、云茯苓、炙甘草、制半夏、陈橘皮、川黄连、制豨莶。

曾经肢尖麻木,头眩心慄,为类中之兆。现在左肢酸软无力,屈伸不便,乃偏枯之始。形肉日以益充,六脉迟慢无力,此惟不慎其初,所以致病于前。今病已及身,恐难善后。

大熟地、怀山肉、山萸药、当归身、大白芍、制豨莶、枸杞子、怀牛膝、嫩桑枝。

再造丸一粒,和服。

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乃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昔魏其侯救灌夫,伤意病此,名曰风痱。宜刘河间地黄饮子。

大熟地、制附子、油足肉桂、云茯苓、巴戟肉、石菖蒲、远志肉、山萸肉、淡苁蓉、鲜石斛、五味子、大麦冬。

再造丸一粒,和服。

脉来迟慢,命火式微,风霾上翳清空,以故巅疼寒慄,唇吻㖞斜。斜乃风之象也。法当益火之本,以消阴霾。譬如赤日当空,群阴屏伏,又何霾翳,风邪之有。爰以金匮肾气法加以扁鹊玉壶丹。

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云茯苓、牡丹皮、福泽泻、制附子、交趾肉桂、怀牛膝、车前子、玉壶丹一钱(和服。玉壶丹即硫黄一味丸)。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遍体麻痹不苏,《内经》所谓肉苛是也。四肢尤甚者,风淫未疾也,脉来迟慢无神。症缘崩漏,血不荣肝,肝虚化风,兼多抑郁,土为木g,营卫乘分所致。胃者,卫之源,脾乃营之本。欲调营卫,必治中枢,欲治中枢宜兼补肾。水能生木,土能安木,水土调平,则木欣欣以向荣,又何g制化风之有。营卫畅和,肉苛自已。爰以《医话》第一类黄风汤加减为丸,缓缓图痊可也。

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人参、云茯苓、当归身、枸杞子、冬白术、炙甘草、陈橘皮。

水叠丸。早晚各服三钱。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曾经身痛,寒热往来,二便不爽,延绵不已。已见土木违和,下关于肾之象。意非雨湿所乘。

病人云:曾冒雨,卧湿地,盖三气合而为痹,不应二便阻塞。脾虚土不安木,肾虚水不涵木。肝主一身之筋,脾统诸经之血。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肾开窍于二阴,中虚气馁,不能化血归经,筋失营养则痛,脾与胃以膜相连。胃者卫之源,脾乃营之本。胃虚则卫气不能卫护于外,脾虚则营血不能营守于中,卫不外护则寒,营失中守则热。与六淫有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下损中虚,则胃无游溢之能,脾失散精之道,肺失下输之令,膀胱无气化之权,故小便频数如癃淋之状。肾主二阴而司五液。五液不足,大便必难。六味、归脾王道,固难速效,再投攻剂,取一时之快。脾肾愈亏,驯致大便更难,兼旬不解。膀胱不约,涓滴常遗,而龙雷之火上腾,心震面热。补阴潜阳是其法程。病势良深,服之不应。内水不足,欲得外水相救,故渴与上消有异。脾主肌肉,上贯四旁。龙雷扰乱,诸经外症更相叠起,非湿热可比。筋痛是血虚不能荣养,肢痹乃气虚不能流贯。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附。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俱虚,无以煦濡经络,以故气痛频仍,麻痹不已。两足忽热如焚,乃足三阴亏极。阳往乘之,未必尽由实火。大便愈解愈结,阴液枯涸可知,肾兼水之司,火虚不能生土,水虚盗气于金,土不安木,肝病传脾,木反侮金,肺病及肾,五内互相克制,二气莫得其平,反复相因,病情转剧。近乃精神疲败,形态颓残,四肢不收,肉筋惕,水泉不止,涎下不禁,大便更难,饮食不进,面戴阳色,足冷如冰,皆属命火虚衰。火不生土,四肢不用。土不载木,筋惕肉。脾虚失摄,涎流不止。水不得火,有降无升,水便不禁。阴中无阳,寒凝气海,大便不行。气机不转,饮食不进。阳越于上则戴阳,火不归源则足冷,阴阳离决,水火乖分,危如朝露,勉拟景岳参附理阴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其散越之火,得返其源,或可挽回于万一。是方也,君以参附,以迎阳气来复之机;臣以地黄固肾,使阳从阴化;以当归温润养营,干姜助附子之热,斡旋中气;使以甘草缓姜附之性,协和群品,可谓有制之兵。然否,质诸明哲。

大熟地、制附子、当归身、人参、干姜、炙甘草。

〔蒋宝素《问斋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