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臌胀
王某某,女,52岁,腹胀,下肢浮肿10天。2012年6月15日来诊。患者2010年8月5日单位体检时,做肝功化验,查出患有乙型肝炎。一直服乙肝宁冲剂、肝太乐等治疗。1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下肢浮肿。曾在其他医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情况不详)。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就诊。刻下:腹胀,肋下癥积,下肢浮肿,按之如囊裹水。口不渴,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弦迟。西医诊断:肝炎后,肝硬化腹水(B超),失代偿期。中医诊断:臌胀,虚瘀癥积证型。治则:清利湿热,疏肝理气,补益脾肾,利水祛痰。拟方:苡米仁30g,猪苓30g,虎杖30g,茵陈3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柴胡6g,枳壳15g,生白芍15g,生草3g,川楝子10g,生麦芽10g,党参30g,白术15g,仙茅30g,仙灵脾30g,仙鹤草10g,丹参30g,三棱20g,莪术20g,鳖甲10g,海藻20g,昆布20g,30剂,水煎内服,日一剂,分三次温服,每次冲服生硫黄粉0.2g。嘱忌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腻之品,注意休息。
二诊:服前方后腹胀、下肢水肿均减轻,病情好转,效不更方,宗原方又服30剂。
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宗原方又服30剂。
四诊:诸症如失。为巩固疗效,将上方粉面,制成水丸如豌豆大。每次8粒,一日三次,忌过咸食物。
后随访两年,无不适。如常人工作、生活。
按:肝硬化失代偿期多为肝硬化晚期阶段。临床辨证多属脾肾阳虚,虚瘀癥积型。主要表现为脾肾阳虚,气化失司,血瘀肝硬,腹水潴留,身体虚羸。此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虚实央杂,虚瘀交错,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肋下癥积之瘀,与腹水臌胀之邪实,是与脾肾之气严重虚损,肝脏抗病能力低下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本病,不宜拘泥于某固定处方,一定要灵活多变,一定要根据虚实夹杂之特点判断什么虚,什么实,虚的量化(经验判断)是多少,实的量化又是多少,针对虚、瘀、水三者的比例,随证拟定处方,药物一切围绕辨证转。
本病是由于乙型肝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成。病因是内外合邪,方中以虎杖、茵陈、板蓝根等清热解毒,抑杀乙肝病毒,以丹参、三棱、莪术活血祛瘀,清坚破积,鳖甲、昆布、海藻软坚散结,回缩肝脾。本病腹水蛊胀,乃脾土衰败,脾虚失运,肾阳衰微,阳虚不化所致,故以仙灵脾、仙茅、仙鹤草、参、术等补益脾肾,健脾以渗湿,温阳以化水,并伍以利水消肿之苡米仁、猪苓、白茅根等,共达消除腹水之目的。仙鹤草俗称“脱力草”,长于补虚与止血,其补虚有“赛人参”之功,其止血范围广泛,且有强心作用,用于肝硬化腹水也属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