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阳痿(一)

35.阳痿(一)

某男,37岁,阳事不举2年。1999年8月15日初诊。伴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反多,色清,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此乃肾阳不足,宜温补肾阳,拟方《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干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先煎30分钟),五剂,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用淡盐水引。

本方治证为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欠温,少腹拘急,均为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小便清反多,乃肾阳虚不能化气固摄水分,故本证治法,是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伍,意在补中寓泻,补而不腻。总之阳从阴中求,符合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二诊:上述症状均减轻,药证相合,再佐硫黄,以增药力,硫黄用生硫黄,这是张锡纯所主张的。每次用1g研粉,一日两次。再合一诊方,连进7剂。

三诊:症状已无,为巩固疗效,以金匮肾气丸8粒,一日两次。每次配合冲服生硫黄粉0.5g,再进2月。

2月后,患者面带喜色,述可正常同房。

按: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强调药证相合,本案即能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