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的吏隐诗

三 唐代前期的吏隐诗

然而,看到武功体不在吏隐诗谱系中这一点之前,预先确认一下姚合眼前即当时吏隐诗的情况也是很有意义的吧。吏隐的主题,按照蒋寅所言,即使说是具有自谢朓以来的长久传统,可是吏隐形象出现在诗坛中央的时间不过是距离姚合不久以前的韦应物与白居易而已。对于姚合的武功体而言,需要先与这些不久以前的吏隐诗相互比较一下。

而关于唐代吏隐诗的谱系,赤井益久所著《关于中唐的“吏隐”》(同《中唐诗坛研究》第V部第1章,创文社,2004年)提供了一种总括式的视点。基于此著,若将自初唐至盛唐的“吏隐”一语的用法做以逻辑图式的整理的话,即为下文所示。(在该著中,除了将“吏与隐”对立并称的用例以外,皆将“吏隐”限定为一语连用的用例来进行考察。)

【初唐至盛唐】

①王侯贵族们优雅的园林生活或于山野间跋山涉水。(由“衣冠的巢由(巢父、许由)”“谢安的东山游”联想而来)

②拥有可与隐者世界相媲美的山水的赴任地的官吏的生活。

③官吏世界中好似看不出存在意义的卑微官吏们郁不得志的生活。

【大历】

“吏隐”到了中唐大历时期后,①的用例消失了,将②③的用例专门融合于送别诗中的手法占了多数。赤井著作中以下诗为例并加以说明。“武陵县少府友人的生活方式称之为‘吏隐’。任职地以理想之乡武陵的‘世外桃源’来命名,而官吏们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宛若隐逸一般,因而可以将‘吏隐’视为连用之例吧”(同著,第454页)。

寄武陵李少府

韩翃

小县春山口,公孙吏隐时。

楚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桂水遥相忆,花源暗有期。

郢门千里外,莫怪尺书迟。

接着,赤井氏将大历时期吏隐的特征概括如下。大历时期的吏隐主要见于送别诗,在抚慰那些赴任地方小吏的文脉中,告之他们赴任地山青水秀适于归隐,鼓励他们做吏的同时还能兼顾隐的生活。总之,这里的吏隐以地方小吏郁郁不遇的境遇为前提,是一种抚慰那些小吏的修辞之语。

以上赤井氏所注重的是,大历“吏隐”,是“以吏为隐”,即开始萌发出“在吏的生活中发现隐”的这样一种处世观。下面从该著中引述两条引文来加以佐证。

大概当初因下级官吏众所鄙视,故而吏隐一语带有缓和这种意识的口吻,后来由于士人意识的变化也就包含了一些肯定的含义吧。也就是说,当初如同老庄向下级官吏的“吏”中隐遁下去的传承一般,以“隐于吏中”的矜持而缓和了其下级卑微的意识。而将其中“吏”等同于“隐”的“以吏为隐”的想法,也会混合在其中吧。……借此还可管窥到大历以降士人对“吏”的意识,真是颇具兴味。(同著第456页)

如此考察一番而判明的是,大历时期对诗人而言“以吏为隐”的隐,首先能够确保作为隐者的立足之地。而作为那些立足之地(引用者注:县斋、郡斋),大多规模较小,被认为是一个与世隔绝、扫除灾厄的清净空间。(同著第458页)

赤井氏认为,这种“以吏为隐”即身为仕宦同时还摸索着隐者生活的处世观、及作为其具体空间的“县斋、郡斋”,在心中念之既久就形成了下面要说的韦应物吏隐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