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升道坊

三 升道坊

上述的升平坊与新昌坊都以高级住宅区而获好评,反倒是与相邻的升道坊的风土人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归根到底,升道坊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长安的偏僻郊区。

那么下面就按照先后顺序,根据《长安志》与《唐两京城坊考》两书的记述来看看升道坊的概貌吧。关于升道坊,《长安志》的记述与其南面的曲江的说明相互混淆,与《唐两京城坊考》之间多有出入;在斟酌二者的基础之上,曾存在于升道坊的住宅与寺院,便可大致整理如下。

①西北隅龙华尼寺,②寺东侍中李日知(?—715)宅,③太子太保郑畋(824—882)宅,④太原府司录事参军李雍宅,⑤进士张庾宅,⑥进士谢翱宅。

上述两书中所列举人物仅仅只有五人。与前面的升平坊、新昌坊相比较,这个升道坊显然就是一个“名人稀少的地区”。查点其实情后,这种稀少的倾向则更为明显。因太子太保郑畋是晚唐后期的人物,故而在考虑贾岛时代时可以暂且割爱。问题就是进士张庾与进士谢翱。这两个人由其“进士”称号可知是为科举应试而来长安的乡贡进士,并非是这个坊里的常住人口,不过是作为短期逗留之地才选的升道坊。而且两个人还都是传奇小说中的出场人物,缺乏可确认为实际存在人物的证据材料,即或可谓子虚乌有的人物吧。这样一来这两个人也消去之后,结果就会发现留在上述两本著作中的升道坊住户几乎就不剩一人了[30]。看来,升道坊应是长安城内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之地。

此外,进士张庾与进士谢翱二人登场的传奇故事内容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就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此处升道坊给人的印象就是:人烟荒芜,坟墓广布,真可谓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

张庾举进士,元和十三年,居长安升道里南街。十一月八日夜,仆夫他宿,独庾在月下。忽闻异香满院,方惊之。俄闻履声渐近,庾屐履听之。数青衣年十八九,艳美无敌。推门而入,曰,“步月逐胜,不必乐游原,只此院小台藤架可矣。”遂引少女七八人,容色皆艳绝,服饰华丽,宛若豪贵家人。……庾度此坊南街尽是墟墓,绝无人住。谓从此坊中出,则坊门已闭。若非妖狐,乃是鬼物。……

(张庾是乡贡进士。元和十三年,曾寓居长安升道坊南街。十一月八日夜,因仆人住宿他处,故只有张庾独自一人眺望月景。话说突然院中弥漫起温馨的香气,正觉奇怪,就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张庾穿上鞋侧耳倾听,只见有数位身着青衣十八九岁的侍女,其美貌无类可比,推门进院后说到“爱月赏景,不必仅限于乐游原。这家庭院的藤架边就不错。”又招呼少女们七八人进院,其容色至艳,服饰华美,仿佛贵族豪门一行一般。……张庾心想,这个升道坊南街尽是坟墓,无人居住;而在此刻坊门紧闭,出入坊内亦不可能。如此一来,那些美女就一定是妖狐或幽灵了。)(“张庾”《太平广记》卷三四五)

陈郡谢翱者,尝举进士,好为七字诗。其先寓居长安升道里,所居庭中多牡丹。一日晚霁,出其居,南行百步眺终南峰,伫立久之。见一骑自西驰来,绣缋仿佛。近双双鬟,高髻靓妆,色甚姝丽。至翱所,因驻谓翱,“郎非见待耶。”翱曰,“步此,徒望山耳。”又髻笑,降拜曰,“愿郎归所居。”翱不测,即回望其居,见一青衣三四人偕立其门外。翱益骇异。……美人遂顾左右,撒帐帟,命烛登车。翱送至门,挥泪而别。未数十步,车与人马俱亡见矣。……

(陈郡的谢翱,是乡贡进士,善写七言诗。曾经寓居长安升道坊之时,院内多种牡丹。某日晴朗的黄昏,谢翱走出寓所向南走了一百五十米,站着眺望终南山。此刻,有穿着豪华丝绸服饰的女子骑着马从西而来,是一位结了两个发髻的美女。来到谢翱身边,问道“您在等谁呢?”“啊,没有,我只是看看山。”美女从马上下来,说道“请您回到自己的住处吧。”谢翱想着该说什么,返身走回住处,就见一位青衣女子与三四个人站在门外。谢翱更为惊异了。……(就这样谢翱等人一同开设宴席,最后宴席结束时)美女命令随行收拾幔幕,打起松明火把,乘上马车。谢翱将其送到门口后,擦泪告别。一行人还未走出百米,车子人马一瞬间就都不见了。)(“谢翱”《太平广记》卷三六四)

“张庾”与“谢翱”两人都是在傍晚到夜里的升道坊里邂逅了扮作美女的幽鬼(狐妖鬼物)。前者无惧其幽鬼而击退之,后者虽觉讶异非常但后来却与美女唱和诗歌,共同度过了甜美的一段时间[31]

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前者。记述中时间是“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夜”,地点是“升道里南街”,日期与地点都得以明示出来。元和十三年与贾岛搬入升道坊的时间(元和十四年春)大概一致;其还将地点特别指定在了升道坊南街(南区),并且还明确指出“尽是墟墓,绝无人住”,即坟墓广布荒无人烟之地。顺便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即使是作为后者的一个传奇故事,文中还是明确记述了谢翱“向南走了一百步”,刚好南行一百五十米。虽然不能断言这样就可以在南街找到该地点,但是此处的焦点在于似乎有将南街拉到眼前的意图。这可能是暗示了一个前提,即升道坊南部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地带。当然,这种记述只不过是传奇小说的一个小段而已。然而应该考虑到,正是由于这是虚构的小说,反倒是将元和十三年前后人们对升道坊的平均印象都集中了起来,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坊的东西南北都各自有其坊门,而连接四个坊门的十字路口就将坊内分割为四个区划(升道坊或许也是这种形式吧)。所谓南街,严格说来即为南北相同的坊街的南部,这里广义上说即为坊的南半部区域。

在升道坊中,要讲南街尤其是个无人地带,就比较容易说明了。在升道坊以北横贯的街路,是西起延平门,东至延兴门的大街,路宽五十五米(四十七步)。唐代将通往外郭城城门的重要街路就称为大街,南北有三条(其中央是朱雀大街),东西有三条大街,合起来总称为六街,而上面的街路就是其中之一的大街。出了升道坊北门,顺着大街往东走约五百米即可到达延兴门,若从大街以北横穿过去的话,正面即为新昌坊的南门,而穿过其南门右手一拐(向东)即为青龙寺。——也就是说,假如连坊的“格”也不考虑的话,升道坊的北街,仅隔一条大街就与高级住宅区的新昌坊相邻;而且接近长安城大东门的延兴门,占据着交通极为便利的地区。而升道坊北街(西北隅)有龙华尼寺就说明那里应是坊内的一等土地。这样来考虑的话,与条件良好的北街相比,南半部的南街就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冷清寂静的区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