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昌坊
那么,贾岛所住的升道坊北邻的新昌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
新昌坊的象征是青龙寺。隋文帝将都城从汉长安城搬迁到大兴城(即唐长安城)之际,城内有很多坟墓都迁到了郊外,当时为了镇魂而建造了青龙寺的前身灵感寺。灵感寺曾一时遭到废弃,但到了唐代又重建起来,并于景云二年(711)改名为青龙寺。真言密教的高僧惠果曾在这里承办过唐代宗、德宗、顺宗等的皈依仪式,日僧空海就曾为师从惠果而留学青龙寺;其后以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而闻名的日僧慈觉大师圆仁也曾造访过该寺。青龙寺位于乐游原向东北延伸的高地缓坡的北斜面上,寺门面北而开,可眺望到雄大的宫阙;与慈恩寺(大雁塔)一起成为长安百姓登高远望的出游胜地。《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新昌坊”中有如下记述。
(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开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灵感为名。至武德四年(622)废。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复奏立为观音寺。初公主疾甚,有苏州僧法朗,诵观音经乞愿得愈,因名焉。景云二年(711)改为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为登眺之美。
新昌坊也还是成为朝廷高官竞相营造私宅的地区。下面就抄出《唐两京城坊考》中列举的人名。
①礼部尚书苏颋,②鲁郡任城县尉裴回,③御史中丞判刑部侍郎同平章事舒元舆,④中书舍人路群,⑤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崔群,⑥礼部尚书李益(蒋防《霍小玉传》李益至长安舍于新昌里),⑦考功郎中钱起,⑧侍郎侯钊,⑨京兆府咸阳县丞权达,⑩尚书左仆射致仕杨于陵,⑪儋州流人路严,⑫检校司空凤翔尹凤翔节度使窦易直,⑬太子少师牛僧孺,⑭秘书监张仲方,⑮刑部尚书白居易,⑯守右仆射门下侍郎李绅,⑰太子右庶子王定,⑱朝散大夫秘书省著作郎致仕韦端,⑲国子司业严公,⑳礼部尚书温造,㉑秘书少监姚合,㉒太子少傅致仕卢宏宣,㉓进士卢燕,㉔处士丁重。
在此坊中的住户中,就有唐玄宗前期的宰相、即与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文人苏颋(670—727)。此外,牛僧孺(799—847)则为唐穆宗、敬宗时期的宰相,是与其盟友李宗闵一同结为朋党,并与李德裕一派引起被称为“牛李党争”政治斗争的首谋。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兼文人,还疑似撰写过《周秦行记》和《幽怪录》。
包括上述的苏颋与牛僧孺,新昌坊的住户中多有以文人著称的人物。钱起(710?—782)青年时期曾与王维结为亲交,后来成为大历十才子的领袖诗人。李绅(772—846)是与元稹一起发起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姚合(777—842)在文学史上与贾岛并称为姚贾,是与其诗友贾岛共同开拓了晚唐一代诗风的诗人。白居易(772—846)则更不待言,是代表有唐一代诗人中的一员。这里仅就白居易、姚合二人与新昌坊之间的关系,试做以若干说明。
白居易在新昌坊购置宅邸,适逢其五十岁之际(长庆元年)。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即四十四岁时被左迁为江州司马,其后转任忠州刺史,回到长安则是在六年以后。重新复归了精英官僚路线的白居易,顺利地从刑部司门员外郎(从六品上)、礼部主客郎中(从五品上)兼知制诰、中书舍人(正五品上)等一路累进升迁上来。而其在礼部主客郎中在任期间,停止了多年以来的租房生活,而在长安城内他手头充裕地豪掷购入的就是这座新昌坊的宅邸。新昌坊在安史之乱以后不断得到开发,逐渐成为了一片高级官僚的住宅区,白居易的购宅则可谓适逢其时[28]。下面就来引用《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的中间一段,此诗是为了邀请友人元宗简与张籍而作的诗篇。
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
市街尘不到,宫树影相连。
省史嫌坊远,豪家笑地偏。
敢劳宾客访,或望子孙传。
(大意)北可见丹凤楼(大明宫),南可见青龙寺,也听不到街市上的尘嚣,倒是宫廷树木的绿荫就一直延伸到了这里。官署远离此地算是玉有微瑕,而有钱人就嘲笑这里偏僻不便。住在这个地方,都不好意思让客人寻门来访;将来至少能算份遗产留给子孙的话就万幸了。
从这首诗中可知,白居易宅邸位于青龙寺北邻,可以北望大明宫。在大明宫南面,由西内苑与东市所包围的城内东北角,就是作为高官或宦官的住宅区而较早得以持续开发的一等地界;到了中唐以降开始崭露头角的白居易等人,即所谓科举官僚就已没有了在此购置宅院的余地了。而在离大明宫较远的新昌坊新兴住宅区购置了宅邸的白居易,如同诗中所说的“省史嫌坊远,豪家笑地偏”二句就述说了他既不自满也不自卑的心情。
姚合以前曾住在常乐坊,也搬进新昌坊里来了。常乐坊位于新昌坊以北,就隔了两个坊。但是高地上的新昌坊与平地上的常乐坊的井水的味道却大不相同,就如同姚合在《新昌里》一诗中所说的,“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常乐坊的井水“浑浊而苦咸”,新昌坊的井水“清洌而甘甜”。可能是平地的井水受到了盐碱灾害的影响了吧[29]。顺及,新昌坊在升道坊的北邻,由于姚合在此定居,因此就可以与其独一无二的诗友贾岛成了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