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陆凯华的博士毕业论文《悲剧的终结与新生——青年卢卡奇悲剧理论研究》有幸纳入“博文文库”出版,依照文库要求,指导老师当撰一序言。我并非卢卡奇研究专家,但因指导之责,不妨依本论文的思路及其努力发表一些评价,不当之处还请识者明察。
本论文通过青年卢卡奇有关悲剧思想的转变,揭示了青年卢卡奇何以从新康德主义转向黑格尔主义,并且这一转变何以定向了青年卢卡奇之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且开辟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
这一研究的学术史价值十分显著。其一,青年卢卡奇通过相应的艺术与美学,包含着从新康德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转向,且集中体现为悲剧观的转向。其二,悲剧问题作为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青年卢卡奇承接西美尔与韦伯的新康德主义资源进而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域的关键问题,对其中存在的复杂关系有待于深入挖掘和清理。其三,对青年卢卡奇的几部艺术哲学与美学著作的解读,也是深入研究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国内外有关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就是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源也不是很多。从总体上说,对青年卢卡奇形成黑格尔主义的理路,学界并没有做出深入研究;对于韦伯及西美尔对青年卢卡奇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过深入挖掘;显然,对青年卢卡奇的几部相关著作的解读也相对不足。以上种种情形直接妨碍了对青年卢卡奇艺术及其美学思想的探究,也是本论文的意义所在。
本论文基于《现代戏剧进化史》《心灵与形式》《悲剧的形而上学》以及《小说理论》,较为系统地揭示和阐释了青年卢卡奇的悲剧观转变。论文思路清晰,对本领域研究前沿十分熟悉,其以小见大,而又视野开阔。本论文将文本解读与对现代资本主义及其欧洲文明危机状况下的历史、艺术与审美意识的互文性研究结合起来,并自觉地将这一问题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成史进行研究,自觉地展开了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探究,通过研究对相关问题形成了较为通透的认知与把握,也显示了较好的哲学、艺术哲学及美学理论的素养。
具体而言,如果说马克思学说乃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存在着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一传统或已扬弃于马克思自己理论演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却一直潜存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卢卡奇的思想中。在很大程度上,本论文通过研究“坐实”了这一判断。作者实际上挖掘出了青年卢卡奇的“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思想”,这一努力对于把握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包括理解从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西美尔直到青年卢卡奇,也包括进一步理解布洛赫、本雅明与阿多诺等的思想,均十分重要。一篇好的论文,常常在于其伸展性,就此而言,循着本论文,实际上是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出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这篇论文也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理论价值。文中借卢卡奇的思想提出如此追问:“在自然宗教早已隐去、一个彻底‘无上帝’的时代,现代人如何接受并理解‘个体价值’最终不得不毁灭的命运?”这是一个同样有理由来自尼采进而是整个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想必须直面的问题,当然也是现代艺术哲学的主题。在此,艺术哲学不只是关于艺术的哲学,而且是人之内在性的哲学精神与哲学世界。就着这一主题,本论文尝试以青年卢卡奇的艺术哲学为视角,重新把握、考察和审视当代世界中实践哲学、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左翼思潮之间的关系,这不只是把卢卡奇作为艺术哲学家,而是将艺术理论置于卢卡奇开创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这一问题得到分析和阐释,直接撑起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传统。我们知道,国内外学术界在卢卡奇的美学与艺术思想研究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但本论文的视角实将增益于这一传统。
陆凯华在本科期间即显示出较好的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潜质与才华,也有较强的理论想象力。其亦注重于国际学术前沿及其交流,曾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乔治城大学从事学术交流一年,师从国际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平卡德先生等,颇有收获。本论文是基于其多年的探索与学习而提出的选题。作为其导师,我提出了一些意见,不过,本论文当主要得益于复旦大学马哲学科形成并提倡的转移多师的良好传统。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并获上海优秀研究生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奖;在本研究方向上,陆凯华近年来还发表了若干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与译文。
应当说,陆凯华博士的这篇博士论文,为其踏入学术殿堂开了一个不错的头。也相信陆凯华博士能够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索,行稳致远,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文学者。
邹诗鹏
2017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