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论青年卢卡奇悲剧观的转变——从新康德主义到黑格尔主义》为基础,进一步修改而来的青年卢卡奇研究著作。总体而论,这部著作是过往一系列求学与生活经历的凝聚。

在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初,我对马克思的“艺术疑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最后,马克思信马由缰地写下了他对古希腊艺术与现代艺术之差异的评论。这一评论让我开始思考艺术与哲学关系问题,并由此发现了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视角。从那时起,艺术问题成为我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在随后的硕士学习阶段,在王金林老师、张双利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海德格尔与阿多诺的艺术哲学。每每在阅读中,都在脑中假想诸位后世哲学家与马克思论争的情景。在王金林老师的指导下,我试图从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中思考一种希腊艺术为何是“存在的显现”;在张双利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在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中,追问“荷马史诗与现代小说”的内在关联。

在2013年的夏天,我有幸聆听了美国黑格尔哲学专家特里·平卡德(Terry Pinkard)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他以黑格尔《美学讲座》为主题,给我们带来一系列丰富精彩的黑格尔哲学讲座。我在课程结束之后,以“黑格尔对马克思希腊艺术观的批判”为主题作了一篇二十页纸的课程论文。在论文写作期间,我发现了马克思观点与黑格尔之间的继承关系,这让我萌发了一条以黑格尔重解马克思哲学的思路。平卡德教授给我带来的“非神学”的黑格尔学说,让我更加相信这一道路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另一位北美黑格尔专家罗伯特·皮平(Robert R.Pippin),其就黑格尔美学的当代意义所作的系列演讲,也给予我极大的启发。在他2013年冬天于复旦大学举行最后一场题为“在美之后”(After Beautiful)的讲座中,我看到了一种黑格尔艺术哲学在当代学界重新复兴的可能。在此之后,我开始尝试以艺术哲学为视角,重新看待当代的实践哲学、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左翼思潮之间的关系。

在对黑格尔的重新理解的同时,我也遭遇到了一个全新的卢卡奇。在2013年复旦大学张双利教授开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人物”的课上,我第一次注意到卢卡奇早年的艺术哲学问题: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卢卡奇,在他青年时代,即他所谓的“新康德主义时期”,也试图用艺术去解答现时代文明危机的问题。并且,青年卢卡奇最终解决自己艺术难题的钥匙,正是来自一个马克思主义版本的黑格尔哲学。由此,马克思的艺术疑难、非神学的黑格尔哲学都被聚焦在了青年卢卡奇身上。出于机缘巧合,在阅读威廉斯的《现代悲剧》之后,我发现了一种以悲剧看待革命的视角,这与上述卢卡奇青年阶段的思想不谋而合。这进一步促使我产生了以悲剧为线索,重新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念头,事后证明,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回应了我最初的疑问,也促使我更全面深刻地反思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这部著作原本是一个庞大写作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在构思框架时,我试图用悲剧线索,贯穿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代表人物对悲剧问题与现时代关系之间的理解,这囊括了卢卡奇、布洛赫、本雅明以及早年的阿多诺。在这个思路下,这部著作原先的标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从卢卡奇到阿多诺》,然而随着写作实际的进展,卢卡奇一人就已经占去了十数万字的篇幅,以及超过三个月的写作时间。面对临近的毕业压力,我只好改变写作计划,以卢卡奇本人的悲剧思想为题,呈现出他从悲剧如何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好在论文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我也最终通过答辩,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不过面对这份未完成的研究计划,心中难免遗憾。希望未来进入教学科研的岗位后,还能继续这个方向上的研究,也不算辜负自己当初的志愿吧。

在本书的写作与修订中,我的导师邹诗鹏教授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他鼓励我将卢卡奇以艺术哲学为线索,厘清青年卢卡奇从“新康德主义到黑格尔主义”这一思想历程的变化,同时也在思想史的意义上下工夫。从本科三年级起,我就跟随着邹老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哲学。一直以来,邹老师不仅是我的学术榜样,更是我为人处世的榜样。在为学上,正是他对青年马克思、阿尔都塞、卢卡奇等一系列人物的思想史研究上对我的指导,使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等诸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为人上,是邹老师让我明白了学术之于生活、之于他人乃至之于家国的意义。在他的教诲下,我逐步明白了做一个学者应有的担当和气节,也明白了求学问的意义。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师曾用孟子的“君子三乐”,教我在当代这个浮躁的时代立身处世的真道理。从本科三年级起,十余年的时间里,邹老师所做的不仅是挖掘我的学术潜力,将我培养为一个合格的哲学学者;不仅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对我更是视如己出、关心备至;更是他为师为学的品格和精神,激励我不断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勇于面对并拥抱复杂难解的现实生活。师恩如山,十余年来师长对我的言传身教,是我一生的财富。

另一位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双利老师。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在学术观点上,还是在文本分析上,她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指导。本书选题的灵感,正源于她对卢卡奇思想极为出色的分析与解读。也正是在她的举荐下,我获得了前往美国乔治城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跟随平卡德教授学习黑格尔。

同时,我必须感谢平卡德教授对这本著作在写作上的指导。在他的耐心解析下,我重新理解了卢卡奇早年思想中其与黑格尔之间的张力。平卡德教授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解读,成为这篇博士论文的一个重要的背景知识,而他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倾囊相授,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地基。另外,也要感谢亨利·理查德森(Henry Richardson)教授。他对罗尔斯与政治自由主义的讲解,让我看到了悲剧哲学在当代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存在的活力。

本书的完成还得感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吴晓明老师、王德峰老师、陈学明老师、王金林老师、冯平老师以及郑召利老师的指导。在开题与中期考核中,诸位老师都给予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吴晓明老师曾建议我重新理解黑格尔美学中对希腊艺术的理解,并注意悲剧其独有的西方性与希腊性。王德峰老师更是对我粗疏的开题报告提出了尖锐且极富洞见的批评,尤其对我论文中“悲剧之反讽性”这一提法提出极为精到的点评。陈学明老师尖锐地指出了我在开题报告中对本雅明思想的误解,同时也给出了极为中肯的修改意见,并在之后为卢卡奇美学定位上的难题提出方向性的指导。王金林老师先后多次听取我的研究进展,并肯定我将悲剧与现时代哲学关系的联系。冯平老师在马克思伦理思想这一环节上,肯定了我对悲剧以及艺术问题的关注。郑召利老师对我如何更好地规制论文结构、突出研究重心提出了极为中肯的建议。

最后感谢培育、支持我多年的父母。他们用辛劳与汗水换取了我多年来稳定的学习环境,自始至终地支持我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在这样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我获得了远超于经济层面的安全感,更在他们对我的期望与鼓励中,找到了自己求学的额外的动力与价值。而我今天所取得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难以回报他们于万一。另外,我要感谢我的好友徐俪成、张寅、肖鹏、闫婧以及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刘皓滢,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有的不厌其烦地听我讲述论文的写作进程,继而让我在自说自话中“豁然开朗”;有的在学术方向给予帮助,使我找到进入问题的新路径;有的陪伴我度过了自我怀疑、陷入困顿的艰难时光。同时也要感谢在美国期间遇到的诸位良师益友,他们是卢觅、肖可舟、刘怡、潘超、应倩璐、邱根江老师与胡也评老师,他们在我漂泊异乡倍感困顿迷茫的时候,慷慨地给予我关心与帮助,让我经历了温馨难忘的游学之旅。在攻读博士期间,与诸位富有个性的朋友相交,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最后,本书献给我的太太周语。作为中文系出身的她一直都期盼着这部书稿的付梓,谨以此书表达我对她的爱与感谢。

初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资料室

2016年5月22日

修改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青年教师公寓

2017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