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信任——现代悲剧的新主题

第三节 孤独与信任——现代悲剧的新主题

出于平衡生活与形式的需要,抑或出于能继承伟大史诗文学传统的需要,莎剧的人物显得尤为鲜活丰满。由于他们源自生活,所以也具备一种史诗人物一般的基础的宽度,因此悲剧英雄“在寻找自我之前在自己心灵内部所走过的道路的宽度”[35],可以与复杂生活的“基础宽度”(die Breite des Fundamentes/the breath of the ground-plan)保持一致[36]。不过,出于悲剧的形式需要,这一“具有宽度的心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宽度的生活”,需要安置在悲剧这一“纵深的”的狭窄世界中。在悲剧的表现形式的限定下,心灵在每一个生活等级的抗争中,寻求一条通往本质“深度”的“窄路”,而这一“窄路”正是戏剧作者所设计的生活与本质的等级关系。悲剧创作这精心设计的命运旅程是“纤巧”的和“精细”的,因此其“宽度”与悲剧人物所在的日常生活不相匹配。如此一来,悲剧主人公身上属于世俗生活的片段必须在每一个悲剧所预先设计的环节上被否定与消耗掉。只有这样,原本具有杂乱生活宽度的人物心灵,在这条“窄路”上不断削减其“宽度”,才能最终使心灵的宽度逐渐适合于非此岸世界的、纯粹的本质领域的“狭窄范围”内。这样一种“灵魂与生活宽度与本质世界宽度的对接”,使得现代悲剧的抒情性被巧妙地掩盖起来。不得不说,莎士比亚悲剧创造了一种让本质具有“生气”的精巧手法。

而悲剧消减“心灵与生活之宽度”的方式,正是借助于悲剧人物的心灵成长史。就心灵之内在本质不断被析取的过程而言,现时代的状况与古典时代完全不同:现代悲剧之人物是生活在尘世中的本已相互独立的个体,而非古典伦理世界中代表民族的英雄。因此,现代个体作为英雄人物走向本质的道路,是一条自身与现实(原先的自己以及停留于尘世的他人)不断走向对立的过程;换言之,现代悲剧这一心灵成长史,亦是一条不断认识到自身孤独处境的过程。莎剧中的人物,在走向悲剧的窄路时,不得不刨除身上的生活杂质,但这阻碍他与尘世中的其他人的沟通及相互理解。借此,莎士比亚剧中,不得不加入大量的“独白”,以便显现人物心灵这一孤独的成长历程。而悲剧死亡的意义,与其说是一种和解,不如说是对如下事实的承认:心灵本质与生命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不再可能被调和于艺术之中。从这一点上说,悲剧体现的是心灵之“应然”对生活之“实然”的戕杀。下面,本节将就莎剧中的悲剧新主题,以及这一主题所要求的悲剧表现方式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