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现代礼仪的基本原则

1.3.2 现代礼仪的基本原则

礼仪的具体规范和规则很多,但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礼仪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基本原则都是不变的。

1)遵守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谈举止。学习礼仪,一定要付诸个人社交实践。遵守包括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

2)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尊重是互相的,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价值和感情等。

3)真诚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是礼仪活动的基础。“真”指真实,“诚”指诚恳,即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待人真心实意。在社交场合,并非每个人在礼仪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真诚相待,就会赢得理解和信任,广交朋友。真诚原则,就是与人交往时,做到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守信

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真话、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守信是真诚的外在表现,一个守信的人常常会让人产生信赖感。中国有一句谚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指在社交场合,尤其重视守时、守约,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否则,会失信于人,甚至失去朋友。

5)宽容

宽容就是宽宏大量,能容他人之过,每个人都应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容纳他人的意识。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要耐心、公正地对待。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不是放弃原则地姑息迁就,不是一味地忍让。

6)平等

平等就是对所有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在年龄、性别、种族、性格、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但在具体运用时,在尊重交往对象的前提下,允许因人而异。

7)适度

适度指交往中把握分寸,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阿谀奉承。凡事做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在社交场合要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装扮适度。

8)从俗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