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倾听
倾听是指接受口头的及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说过:“最完美的交谈艺术不只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内在声音”。
1)倾听的作用
在人际交流中,认真倾听是尊重、重视说话者的重要表现,也是了解他人的最佳途径。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倾听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能言会道。认真地听并仔细领会说话者的意思是分辨事实的最佳途径,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2)倾听的方式
倾听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耳朵听,用眼睛感受,用心灵领会。沟通学研究者将倾听分为被动倾听、选择倾听、专注倾听和积极倾听4种方式,每一种倾听的方式产生的效果都不同。
积极倾听是指既专注地听,同时也积极地思考,并且捕捉到说话者的意图而作出响应,这正是谈话者所希望的方式,也是倾听的最佳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只是被动地听课,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如果选择性地听课可能会忽略了重要的内容。只有积极的听课方式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3)倾听的艺术
倾听是一种情感活动,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倾听不仅是耳朵能听到相应的声音,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来回应对方,传递给对方一种你很想听他说话的感觉,因此我们说倾听是一种情感活动,在倾听时应该给予对方充分尊重、情感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掌握倾听的艺术需要从小节做起,才能够成功(图4.1)。

图4.1
①注意倾听的态度。耐心、专注的态度可以帮助倾听者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倾听的效率和效果。
倾听时应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贸然打断对方谈话,曲解对方意图,导致交流失败。
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都是倾听效应的大敌。专注地倾听,用眼神和适当的语言回馈、鼓励说话者把话讲完是倾听者的最佳态度。
②掌握倾听的礼仪。在倾听的过程中,重视倾听礼仪是有涵养有素质的表现,同时也表达了对谈话者的尊重和重视。《语言的突破》的作者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当对方尚未言尽时,你说什么都无济于事。”这就是说在对方尚未达到畅所欲言的状态时,对任何劝说都不会作出反应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倾听的礼仪。
【小贴士】
倾听的礼仪
①倾听时应身体前倾、眼睛注视对方、表情自然。眼神、语言随肢体附和。
②应有恰当的情感投入。说话的内容可能是高兴的、悲伤的或是平淡的,倾听者都应随之有情感的反应。面无表情、无精打采,传递的信号是不感兴趣,不想听对方说话,说话者就像在对着一面墙说话,双方就无法继续交流。
③不做小动作。不停地看手机、看手表、双手摆弄小物品等都是在向对方传递“我不想听,你无须多说”的信息。倾听者一定要避免不良的肢体语言。
④不随意打断对方,不贸然批评对方观点。谈话中随意打断对方,既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也不能准确理解对方谈话的含义,不利于双方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因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就贸然批评对方,应冷静听完对方的话语再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③学会倾听的技巧。可以提高倾听效率,更好地达到倾听的目的。
保持中立。谈话中,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说话者的意图,不能匆忙下结论,最好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匆忙下结论可能会误会谈话者的真正意图,也可能因下错结论使自己尴尬,结果既帮不了别人,也会使自己不舒服。
反应式、积极式倾听。交谈时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以反应式、积极式的方式来倾听。可以用点头、微笑、上身前倾、眼神会意等肢体语言鼓励对方,表达支持。也可以用“是的”“对的”“明白”“我同意你的看法”等口头语言表示接纳、同意对方的观点,使说话者受到鼓舞,敞开心扉地畅谈。
适时提问。交谈中适时提问可以有效提高谈话效率,避免冷场,更容易达到谈话的目的。多采用开放性提问:怎样,什么,为什么?给回答者更多的思考和说话空间。少采用封闭性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否则谈话者处于被动地位,压抑其自我表达的愿望与积极性。
【阅读材料】
学会倾听
王飞是个性格开朗、做事积极主动的阳光青年,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就被提为领班,开始学习管理经验。但是一段时间后总经理发现他的下属有小情绪,工作比较被动。通过谈话,总经理发现了王飞的问题。一天,总经理把王飞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货物满仓的仓库里,有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手表掉了,大家竭力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没等总经理讲完,心急口快的王飞就插言:“后来一个人趁大家都休息的时候趴在地上找到了那块手表,因为他用耳朵听到了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
“很好,看来你听过这个故事,但是你明白这个故事吗?”
“当然知道,就是要我们学会倾听,倾听可以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没错,但是,你有倾听我说吗?年轻人,自信是成功的标志,但是自信和自负是不同的。你作为管理人员,有没有认真倾听来自员工的话语,了解和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吗?”
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