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礼仪与个人修养
【阅读材料】
绳降捡垃圾,下方是悬崖
“要丢一点垃圾,只是随手一扔的事,但要从悬崖上捡回一点垃圾,不仅要进行绳降,还要有足够的体力和勇气。”云南春城昆明,在一个降温的冬日,云南蓝豹救援队的10多名队员爬上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昆明西山,清理游客丢弃在悬崖峭壁上的垃圾。平常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的救援队员成了捡垃圾的突击队员,小伙子们在悬崖上上上下下攀爬,左右腾挪捡垃圾,很像一群“蜘蛛侠”,令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赞叹不已。辛苦一天,队员们捡到了几百斤垃圾。此次行动是为了向市民、游客宣传环保意识,提倡文明游山,特别是养成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
礼仪是一个人品质、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是由其内在修养决定的。修养是通过个体自觉、有意识地学习和仿效而逐步形成的。良好的修养是提高自身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格完美的需要,是工作蒸蒸日上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修养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气质与性格
虽然气质和性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但为了保证社会交往顺利,有必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对自身气质、性格扬长避短,只要努力去做,定会达到目的。
(2)情绪
善于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控制消极的情绪,在各种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状态。
(3)广泛的兴趣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人际间的交往,不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知识拓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①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③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④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⑤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⑥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加强道德修养
学会爱,广义地爱,既要学会爱你的家人、亲戚、朋友,还要爱他人,爱陌生的人,甚至爱与你有矛盾的人。理解宽容,真诚守信,明辨是非善恶。
人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细微处见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礼仪文化知识
(1)学习礼仪知识
注意搜集、学习礼仪知识。懂得的礼仪知识越广博、越全面,在待人接物时就越能应付自如。
(2)学习文化知识
应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广泛兴趣,努力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只有知识丰实,才能秀外慧中。知识是力量,是提高人文化礼仪修养的内在基础。人们应有意识、自觉地制订计划,安排时间,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到“知书达理”。